在观察比较、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来宾市兴宾区祥和小学黄丽娟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和说学习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让我先向大家简单分析下教材: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及教材地位和作用《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单元内容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激发认知上的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乐趣。为了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简单谈谈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二、说教法和学法为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有效教学原则,我借助多媒体手段,以直观演示、观察比较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并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融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比较为一体,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教学环节,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接下来,我再结合教法和学法来对本节课的四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分析:三、说教学程序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与学生比手掌的大小,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为理解面积定义作了铺垫。2.充分感知,引导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我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再利用课件直观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紧接着抛出“角是否有面积?”这个问题,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完善面积的定义,即: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3.动手操作,统一面积单位。课件出示先出示两个容易比较出面积大小的两个图形,再有意安排了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抛出问题“究竟谁的面积大呢?”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一认知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帮助学生在不断碰撞、交锋、磨砺中真正达到有效思维,从而引出要选择统一的面积单位,并给学生提供学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拼摆,合作探究。在学生操作完之后进行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最合适。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方便。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目标,同时也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通过看、记、找等活动,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学生表象记忆的作用。4.结合实践,综合运用。在巩固运用中,我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结合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相关资料,充分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为此,我还特别引用了中国版图,在比较各省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