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颗宽容的心善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教师以此勉励自己对事业不懈追求,是很好的。但如果把它作为规律和标准来衡量要求全体教师,则有些不妥。1、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影响人成长的因素很复杂,每一个孩子上学前都不会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有了很多内容的画纸。据专家研究,人的性格、气质等遗传的东西,一些生活行为习惯,以及智力的方向水平,大多在七、八岁之前已经定型,并对一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一定定程度上,家庭比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大。2、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好动,有的喜静;有的擅长语言表达,有的专于数理逻辑;有的空间感觉好,有的运动技能强。一位学科教师,不可能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这个学科的优等生,甚至都达到合格也很困难。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所以我们要做的,主要不该是让他把每科都学好,而应该是让“小爱迪生”长大后成为爱迪生,“小姚明”长大后成为姚明,“小钱学森”长大后成为钱学森。让没有明显专长的孩子也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3、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且不说现代教育要求高,社会家长期望大,也不讲现在的孩子个性鲜明,自立自主的愿望强,且说现在复杂的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干扰太多,5加2等于几是个问题,再加上大多数学校班大人多的现状,都给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老师想因材施教,向面向全体,想耐心育人,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现实中的教育就成了一种有缺憾的艺术。4、“好”的标准难界定在现代的教育体制和话语背景下,我们说的教得好不好,往往是指学科知识方面,这恰恰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素质。如果淡化这种说法,让老师着眼孩子长远,不以急功近利之心“挖掘”学生,“塑造”学生,不以一时的好与不好,一科的差与不差去衡量要求孩子。而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幸福作为“好”的标准,多鼓励赏识,引导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发展个性,重视创新,在自然成长中实现“最好的自我”。这倒是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教“好”了一个人。5、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有不会教的老师让我们以平常心看待孩子,以职业心要求自己,尊重个性,宽容差异,提升自己,改变学生。也许一时能力不够,但我们会用心看护,用爱守望,在教育事业这块宽广的大地上,努力营造一片花期早晚虽有异、朵朵绽放都美丽的“百花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着复杂心理活动的受教育者---学生。教师备课、授课、批改作业以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等各种教育活动的成果,往往依赖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技艺和教师的高尚人格。特别应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自身健康的心态给学生的感染和示范。另一方面,作为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向师性"心理,他们对自己所喜爱的教师信任有加,并会模仿教师的行为。比如,当教师走进课堂开始上第一节课时起,学生就会用自己敏锐的眼睛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教师的个性及其行为举止、服饰穿戴,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每一个学生。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健康心态又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中不包含任何的权力因素,而完全依赖于非权力的因素。教师的影响力不带强迫与服从的性质,而是由教师自身的知识、智慧、才能、情感、人格、品行构成的一种激励和感染学生的力量,这些因素能使学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有意无意地被教师吸引,乃至产生一种心愿:做人就做这样的人,做事就做这样的事。当前,在一些学生中出现了对自己的理想、前途、信仰、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认识上的困惑,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在道德上的失衡等现象。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人生选择参照和奋斗目标的导航者,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教师应该充当学生的导航者,以自己健康的人格,为学生梳理出一个明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崇高的品格、正义的行动以及为教育事业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来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此外,教师群体的良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