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功一、【背景材料】2014年12月27日9点,在距离颐和园不远的北京团城湖明渠广场,600多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高声欢呼,见证了清澈的汉江水跋涉1000多公里最终抵京的历史时刻。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奋战了10多年。团城湖明渠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末端,总长885米,是北京市内唯一一段明渠。10点半左右,明渠取水口正式开闸。清澈的江水从闸口迫不及待地奔涌而出,一路倾泻,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欢快跳跃着,熙攘着,沿明渠奔向远处的颐和园团城湖。从1952年提出“借水”设想,到62年后梦想成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砥砺奋进一甲子,江水北送、南北调配的调水梦终于变为现实。此后,北方1亿民众将同南方一起共饮一江水。“南水北调工程经过了50年论证,12个年头建设,其中的艰辛令人难忘。”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感慨地说,“但最让我们心存感谢的还是42万移民兄弟姐妹,甘甜的长江水饱含他们的奉献,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壮举保障了南水北调的成功。”二、【理论分析】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华北从全球范围内看并不是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它的用水危机更多缘于人口密集和高耗水经济活动。为此,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要倡导绿色消费的观念,节约用水,保护环境。(2)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企业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践行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以适应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使用的要求。(3)财政的作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已累计下达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总额2541亿元。在融资过程中,这2541亿元的投资金额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47.3亿元。说明国家财政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南水北调工程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1)我国的国家性质。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这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2)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3)我国政府的职能。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过程中,按照中央部署,要扎实做好工程建设、管理、环保、节水、移民等各项工作,确保工程运行安全高效、水质稳定达标。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比起工程投资,老百姓们关心更多的是水价问题。在制定水价时,要充分考虑受水区当前的实际情况,避免受水区出现水价大幅度涨价的现象,保证水价在居民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2)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设南北水调工程,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水是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最稀缺的资源。价格应该高一点,这样才有经济杠杆,才有动力。(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是有关部门和沿线六省市全力推进、二十余万建设大军艰苦奋战、四十余万移民舍家为国的成果。这一事实从哲学角度启发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事物整体的方法。(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南北水调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神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充分体现了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三、【跟踪试题】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这个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北上,全程自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