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调控艺术湖北省高新区白洋中学陈蓉有道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这个意思。语文版教材的使用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如果撒手不管,其结果必然放任自流,不仅培养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自学的主导作用呢?下面我以教学实践为例,从自学心理,自学目标,自学过程诸方面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调控艺术。一、自学心理调控艺术传统语文教学“重教轻学”,即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探索,这种情况导致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吸收知识,对自学毫无兴趣,甚至呈畏惧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习惯听讲的心理定势作认真分析,研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1、建立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和学生多谈话,接触,让学生把教师当作朋友,教学中多用鼓励的语言,表扬的目光,商量的口气,尊重学生每一个想法,激发学生自学心理。2、激发学生自学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懂得掌握了自学能力,就等于拿到了一把学习的金钥匙,随时随地可以打开知识迷宫,明白养成自学习惯可以终身受益。3、开展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强,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们你追我赶的自学热情。语文版的教材编写恰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所选择的篇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习题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安排上都涉及了较多的语文课程资源,为教师更好调控学生学习心理提供了方便。二自学目标调控艺术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针,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大纲,学生水平及各单元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师生双方都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教”与“学”,并根据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随时调控教法与学法。如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范进中举》一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教师在课中,扮演导演者、指导者、点拨者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探究人物命运、主旨思想。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自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理小说的故事情节。2、品味文章语言,根据对人物的言行、神态的刻画,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3、理解小说的主题。4、培养学生学习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上四个自学目标,其中第三个目标难度最大,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于是我放慢教学进度,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并巡视指导。提出第一个探究题目: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学生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接着我出示第二个探究题目: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应当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喜剧”“悲剧”仅取其比喻义,不要把它们看做戏剧的类别。但又不是跟这两个剧种完全无关,例如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而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在讨论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点这个方面的常识,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答案不拘一格,但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课文研讨”中已指出,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