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让语文课堂更加丰满VIP免费

让语文课堂更加丰满_第1页
1/2
让语文课堂更加丰满_第2页
2/2
让语文课堂更加丰满语文是什么?一千个语文教师就有一千种语文。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阅读教学应根植于情感,而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我认为这一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典型的个性:一、语文一定是人性的语文。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语文教学如何浸润人文色彩?如何流溢生命的动感,这位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告诉我们:让语文成为人性的语文。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蕴藏的美好人性。在这篇课文中,就是表现了一个孩子渴望和平,呼唤和平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表现了孩子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这些,无不是美好人性在课文中的具体体现。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语文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例如这节课老师开课伊始说:“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里幸福、安宁地生活,你可曾知道还有许多人在战争的死亡线上挣扎着。现在就让我们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面对残酷的战争所发出的呼声。”短短的几句话就将孩子的心集中在一起,走进课文里,倾听课文主人公的呼喊,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去感受战争的残酷,唤起孩子们对世界和平的向往。老师所做的,正是唤醒、培植的工作,学生心中,原本就有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让他得到充足的发展。语文老师是善的使者,美的化身,人性语文就是要用老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就是要发挥语文老师独特的魅力,用老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品位。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老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老师首先要有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老师首先要受感动。例如这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雷利来到机场迎接爸爸的归来时,接到的却是爸爸覆盖国旗的遗体。假如你是雷利,这时候你会说些什么?老师一边出示课件,一边用饱含深情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战争是残酷的,是他让雷利失去了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让一个温暖的家支离破碎。从而更加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由此可以看到,只有当老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的时候,学生才可能以情悟情,以心换心,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二、语文一定是生活的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生活的语文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生成语文课程。在课堂中,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文,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中,老师多次引导学生“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主人公,你会说什么或者你会做些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目的就是让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悟理解,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寻求答案,这种时候答案总会是各种各样的。对于这样的感悟,老师总会适时给予关注和保护。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仅受到了一次真善美的人性的洗礼,同时也学到了怎样与人交往的技能。三、语文一定是情感交流的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的设计,成功地挖掘了文本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情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特点,读的指导体现了形式美。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悟读,师生之间的合作读等等。多样的形式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情感的生成。课堂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营造了美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受到感染;自读自悟的设计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配乐诵读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升华。整个课堂上,以读激情,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体会文本蕴涵的情感,在心中不断涌起美好的情感。人性的语文,生活的语文和情感的语文在这节课中都有所体现,相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也能体现出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让语文课堂更加丰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