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夫一、说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是选修教材,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在话题方便之处简约地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初晓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以法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为哲学背景,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心理学基础,创作上侧重于描绘人类意识流动,揭示人类精神存在。代表作品有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斯的《喧哗与骚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等。•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早期主要代表作家,也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墙上的斑点》是她发表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小说里充斥着大量的梦呓般的联想,幻觉般的画面,以及大量的议论和抒情。一个“斑点”里挖掘出作者如此丰富的感慨来,这远不是一个真实的斑点所能承载的。这篇小说承载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许多代表性思想,堪称她的世界观宣言。首先,它宣扬和贯彻了弗吉尼亚·伍尔夫自己认同的小说理念。她反对传统的小说写作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反对巴尔扎克式的“唯物主义”写作,认为描写心灵的真实才是小说的目的。在她眼中,主观世界才是最真实的,而将自己变化多端、无从界定的精神世界传达和描述出来,才是她所认为的小说的任务。其次,它显示出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以及对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是她嘲笑和批判的对象,她反对“规矩”,崇尚“非法的自由感”。她认为由于“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从而产生了无数的死板的规矩,而作者呼唤的正是它的终结。二、说学生•二(7)班学生对于中外传统小说的欣赏有一定的基础,但对意识流小说还是第一次接触,存在阅读障碍。预习课文时辅导学生了解作者经历,梳理课文内容,找出作者的意识流向,通过填表理清作品中的六次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外国小说的基本习惯。三、说方法•利用学案向学生介绍基础知识,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在了解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当堂展示,师生共同点评,巩固学习成果。四、说过程•1、利用现代诗人宋毅烈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字为题写作的一首诗导入。•2、回顾复习预习过的基础知识。•3、介绍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念。•4、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5、学生梳理小说《墙上的斑点》的结构。•6、学生分析归纳本课的结构特点。•7、探究拓展,明确本文的主题。•8、当堂训练:以“教室的某个物件”或“前座同学的后脑勺”为联想支点,写一篇描绘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可先出示以前学生的例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写。五、说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意识流小说有了初步了解,尤其是部分学生平时就喜欢幻想,将他们的幻想加以规整,结合《墙上的斑点》中的对称特点,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了触发点,思维的触角会延伸的更远,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这个主旋律必须坚守,要摒弃消极悲观的没落思想。六、课后反思•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但本人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还做得不够,有些被动。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尤其是学生的习作展示不够全面,点评还不是很到位。其实,本课的学习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良好契机,在后续的学习中还有待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