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图形》说课稿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上册第68页《对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蝴蝶、蜻蜓、树叶、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蝴蝶、蜻蜓、树叶、脸谱揉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中。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本文由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猜谜激趣,导入新课一开始我神秘的说:同学们,老师剪了一些图形,但是老师只出示图形的一半,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对折的图形(蝴蝶、蜻蜓、苹果),当学生猜出是这些图形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接着我假装很惊讶的样子问学生:你们怎么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这些图形是什么?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对称(板书),通过猜一猜,自然的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1.认识对称。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了解对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变一变。在每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对称的特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①剪一剪:接着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我先让学生交流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②说一说: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现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我请他把剪好的图形进行展示,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如果学生能够说出我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我将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对其进行表扬,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③折一折: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都能够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大小和形状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并进行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图形大小一样,我们说他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④辩一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我再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