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场革命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号下进行的,首先是要恢复汉人的统治,其次才是“三民主义”。虽说辛亥革命不仅仅是民族主义革命,其“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为资产阶级民主宪政,但民族主义口号是确保动员民众对革命的认同,因为民族主义是唤醒民众的唯一途径。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对“驱除鞑虏”纲领解说:“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巳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恢复中华”之解说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洽,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显然,孙中山所进行的辛亥革命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点的,目的在于使中国人民族主义觉悟。如果用现在的观点看,孙中山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必须历史地看问题,别说孙中山的觉悟程度在当时是最高的,唤醒中国人民觉悟的利器一定是民族主义。不以民族主义作为基本出发点,是不能得到大多数中国人(汉族人)拥护的。就是因为中国是被外族占领和统治的,作为有着深厚民族主义传统的中国汉族人,民族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民族仇恨是汉族人集体的仇恨。三民主义其中一条就是民族主义,就是要确定汉人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尽管后来孙中山又进行了纠正,提出“五族共和”,但他始终顺从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五四运动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并主张引进西方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以便割裂传统封建文化,图谋强国富民。中国近代史的政治斗争一直围绕民族主义问题进行,各种政治力量都打“民族主义”这张牌,民族主义是唤醒中国民众觉悟的主要法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靠民族主义,国共两党的斗争也是将民族主义作为锐利的武器。固然从现在看,三民主义要比外来的共产主义好但三民主义也是从西方民主思想、宪政思想来的。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理想,从字面上看要实行的是一种民主政治,但实现“民族、民权、民生”却走的是专制的道路。孙中山逝世过早,就是他在世多几年,相信三民主义也是企图在专制制度下实现。原因是孙中山受俄国革命影响,模仿苏联一党专政制度,提出“以党建国”、“以党治国”、“党在国上”的主张(参阅孙中山《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这就是“党国”的来源。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指出:“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蒋介石实行“训政”是遵循了孙中山的遗志,就是独裁,就是专制。不过,国民党实行独裁还算是公开的,并且承认其是过渡到宪政一个阶段。辛亥革命的胜利,达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实际上能把满族人驱除到哪里?),但是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随后又恢复帝制。此期间,帝国主义列强依然在进行瓜分中国侵略行经。民族矛盾的主流已经从“驱除鞑虏”转变为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与日本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触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又一次激起中国的民族主义浪潮。北伐军的口号是“打倒军阀,除列强”,这也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号下进行的战争,当然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军阀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利益。因此,北伐战争诉求的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