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人人清)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不可能一刀切,但对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许多学生成为差生,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被老师关注到,有些知识成了夹生饭,日积月累,就成了学习的障碍和疙瘩,慢慢的就成了差生。所以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是否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还要看是否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保底不封顶。对于好学生不能限制他们的发展,对于一般的学生要保底,要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完成预定的基本目标。这是个很细的工作,要逐一清查。这个工作完全靠教师做会力不从心,特别是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大班额,完全靠老师检查往往困难。可以采取小组检查的方式,两个人一组,相互检查,然后向大组长汇报,大组长向老师汇报。这样老师就能准确的知道哪些学生还不会,什么地方不会,在下课前如果不能解决的话,下课后就要主动给学生补课,做到“日日清”。这不单纯是个教学方法问题,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教育公平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入学,都有权力接受优质的教育。但学生入学了不一定都能享受同等的待遇,有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偏爱,被老师关注得多,学习进步大;而有的学生不被老师关注,慢慢的被边缘化了,这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这种教育过程的不公平,直接导致学生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趟,升不上学。所以要把“人人清”看做是转化差生和杜绝差生的重要措施,要提高到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