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标准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体系。教材虽然注意尽最大程度对三维目标进行了融合,但是受到学习内容本身的限制,教材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融合的比较好,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现不突出、不明显。2.个别内容的表述不具体,,对提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上不够明确,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比较困难。如P35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也就是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这里前半句是对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关系的定位,它们是互相以对方为存在前提的,是不能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前提的。这样的定义没有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表述出来,而旧人教版教材在分析了氢气还原氧化铜后对此概念的定义“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更严密。又如离子方程式:教材中表述为:“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述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实际上不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重新给离子方程式定义为: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离子方程式,同时对化学方程式改写成为离子方程式的过程,应该表述为: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这样会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准确和科学,便于学生接受。3.部分内容淡化处理,但是高考要求不减,从而造成教与考的矛盾,如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新教材已经淡化处理,但是高考仍然重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这样就势必造成教学实践中老师不敢放手降低对这些知识的教学要求,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4.关于教材呈现方式中的不足:化学史的呈现缺乏历史体系。教材中化学史的呈现主要依附于学科知识的呈现,缺乏历史体系。学生看到的往往是割裂的历史节点,而不能系统地建立起完整的化学史结构。学生缺乏关于物质发现、理论提出的直观的时间坐标,不能清楚的认识事件发生的学术背景和学术影响。对卓有成就贡献诸多的科学家缺乏完整的、客观的认识。同时化学史的呈现缺乏生命力作为历史,详尽、真实的历史过程往往比准确的历史结论更具有真实性和生命力。人教版必修模块教材化学史的呈现,很少能详尽的向学生展示物质的发现过程或理论的提出过程。大部分的呈现方式则缺乏生命力,像最后知识点一样给出结论性的史实。如:必修1模块中“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概念”的史实,在教材中出现在注解中:“阿伏伽德罗(1776—1856),意大利物理学家,最早提出分子的概念”,可否对提出分子的概念向学生展示物质的发现过程或理论的提出过程,从而体现化学史的生命力给学生的思维以启迪。5.关于习题:缺乏整体思考,练习设计的整体性、适应性不强;基础性练习题安排得比较少,如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课后习题针对溶液配制内容的练习题几乎没有,从而达不到巩固和检测本节学习内容的目的。个别习题编排次序不合理,如必修1:第一章P43第10题B选项考查的知识要在第三章才能学到。同时一些习题的情境性、开放性、实践性缺乏。练习题数量较少或者缺乏真实性、趣味性和新颖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合教学实际的教辅材料太少,很多教辅资料陈旧超纲,有些所谓新教辅材料观念陈旧老套甚至有误导嫌疑。教辅材料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时操作上的难度,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就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正常实施。6.每本教材都配有配套光盘,但是实际上学生学习的时间太紧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对光盘的使用极为有限。由于光盘里面的内容无法复制,给教学过程中使用光盘内容造成了不便,所以就是老师也很少,从而造成浪费。7.教师的困惑:(1)内容太多,课时太少。如化学必修两本书,一年时间基本把原来三年的1内容都涉及到了,面面俱到,实际很多内容都讲不透。例如,物质的量这一节,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现在只给三课时,但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正文没有,配套练习中又出现了。所以只能加课进行拓展,这样就导致教学中普遍存在严重的超标、超前、贪多、过难等现象。有的教师无限拓宽,看到必修教材内容太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