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是一种古老且流传较广的民族弹拨乐器,它那独特的演奏技法和充满个性的音色早已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在民族文化的长河中,特别是当历史走向现代,许多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面临失传时,古筝的学习却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热潮。尤其是对于古筝音色和演奏技法的探索、乐器的改进以及古筝表现力的挖掘,已经成了当今筝乐爱好者研究的课题。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旋律、音高、节奏、强弱(力度)和音色。其中,音色是最抽象、最难把握的。音色,是音乐语言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声音的色彩和特性。是音乐表现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弹拨乐器特别是古筝演奏中,依赖于手指对触弦的控制和内心的音响感悟。一、影响古筝弹奏音色的几个外在条件:(一)乐感对弹奏音色的作用乐感好的演奏者本能地接受外在感觉的能力强、速度快,针对教师弹奏的乐曲能够快速形成共鸣并模仿弹奏;而乐感较弱的演奏者对于乐曲中的单个音符或许能够弹得饱满、明亮,但往往对于一首情感分量较重的乐曲来说,他们要把握符合该曲的音色变化,就比较吃力了,所弹出的乐曲,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尽管如此,那些乐感弱的演奏者并不是不能学习古筝,而是要经过正确的引导、正规的学习,加强对古筝音色与表现力的感悟,对音色具有初步的辨别和控制能力后,也能达到演奏的目的,这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进行勤学苦练。(二)要选择合格的古筝教师古筝学习往往都是从模仿教师的演奏开始的,好的教师对古筝音色具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演奏者从教师的演奏过程中日积月累自然会对好的古筝弹奏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不断效仿,逐渐形成一个对音色模仿、体验、探究,直至自己去表现的良性循环过程。由此看来,合格的教师不但自己要具有很好的音乐素养、精湛的演奏技艺,而且有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发现演奏者出现的问题,并能以恰当的方法来引导演奏者,使演奏者不至于走弯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三)要选择适合乐曲音色的古筝弹奏古筝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普通练习型和专业演奏型两类。其长度、宽度、材料不同,音色也就不同。有的古筝音色似钢琴一样明亮,有的柔和,有的暗淡等。因此,用同一古筝去弹奏不同风格的乐曲是不合适的。在弹奏前要分析乐曲是现代派还是古典派等因素,然后再选择和曲目适应的古筝来弹奏。二、运用科学的弹奏方法。准确把握古筝演奏的音色弹奏方法不正确,会导致指关节不灵敏,手臂肌肉紧张,音色也虚而不实。体现在乐曲中便是快板不快,即使快,也犹如幼儿跑步“踉踉跄跄”,音的清晰度较差;慢板乐曲则为强音不强,弱音不弱,使乐曲单调乏味。科学的弹弦方法应遵循以下几点。(一)坚持“肩一腕一指”三点一线的原则即以肩为轴,大臂的力量通过手腕而抵达到指尖。练琴时不要孤立地注重手的动作,避免手指动作过大、手腕过于跳动和手臂的僵硬;而应该让大小臂放松,自然下垂。一般是松到胳膊用力与其承受的重力相等即可。正确的感觉是胳膊重力自然向下,成似落非落的感觉。胳膊只起方向盘的作用,运用腰部的力量,弹弦时的力是放松、协调并集中到指尖,如此弹出的音色明亮、结实。如何把握古筝演奏的音色。(二)选择相应的弹弦速度练习通常用爆发力弹弦时,音色清脆、透明、干净,但如果初学者使用这种方法,手臂肌肉便会紧张,练一会儿便会发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端着肩膀弹琴”。这时就可变快速为中速进行弹奏训练,慢练可使肌肉自然放松下来。音色也随之松驰、悦耳。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郭雪君教授所说的“慢练本身就是种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这里说的“慢”有两层意思:一是学曲子慢学;二是练曲子慢练,特别是快板曲子要选择恰当的速度慢练。(三)选择恰当的弹弦力度练习如同许多人一窝蜂似地挤公共汽车,每个人都很累,如果排队,则上车的感觉就舒服多了。弹弦力度控制也要如此从容不迫,力度并非是越大越好,硬“塞”到弦上的力度会产生刺耳或太紧的声音。通常用的力度是抛开人为的过重或过轻的力,也就是不要故意重或故意轻,如此弹弦,就会产生圆润、饱满的音色。(四)选择“轻快”弹弦法如果弹弦速度慢、力度轻,类似人在摸弦,而不是弹弦,则会产生虚弱、暗淡的音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