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倾城之恋》有感VIP免费

读《倾城之恋》有感_第1页
1/2
读《倾城之恋》有感_第2页
2/2
关于《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作者:蒋如凤宿迁学院10级经贸系工商(3)班对于张爱玲,我是爱极了的。她的文字在我读来总是觉得极美又极凄,极高雅又极落寞。我总也找不到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来定义她,她用及至艳绝的才情把女性写作引至一个意象丰富,情韵精微,充满了光华神致的境界。她果真是一个容易令人入迷的奇女子。而《倾城之恋》让我感动于她的抗争与挣扎。她进述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男女情爱故事。他们,一个破落世家的离婚女儿和一个风流、阔绰的华侨子弟,两个来自不同文明和世界,同时失去家庭温馨的孤男寡女,经过战争的炮火,终于在异乡结成夫妻。对于白流苏,评论界意见不一,很多人将她视作情场的贴徒,是以婚姻为职业,借此来“谋生”的恶俗女人,也有人认为她是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受害者,是值得同情和悲悯的弱者,还有人称她为“红颜祸水式”的女人,认为她浑身带着“杀气”,是现代版的“倾国倾城”传奇,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白流苏以及她的“倾城之恋”呢?我承认流苏在婚恋态度上的功利性、世俗性,但是这种“俗”是走投无路的“俗”,是被逼无耐的“俗”,西蒙·波伏姓在答赏者她的《第二性一女人》书中曾指出:在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就没有平等的共享过这世界。当我看到这样的陈述: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惆怅。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实际上看到这里,这样的结局,我既没为她落泪也没为她庆幸。我没有资格为她落泪,我只是一个平淡的后来者。我没有被逼嫁也没有被迫离婚更没有被迫得不得不离家,事实上她所有的经历我都没有参与,我们也无法去参与。诚然,当她仅因为柳原“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而庆幸“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的时候我们难以否认她在那样一个满是功利和世俗的世界充当一个女人的悲哀,尤其是对于一个被众人踩到尘埃里且不屑一顾的女子。她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可却是由于一场倾覆了一座大都市——香港的残酷战争换来的。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她真的有得到她想要的幸福吗?所以我实在不该为她庆幸。可她又确实令我崇敬着。似乎我也陷入了某种悖论呢。她的三次不妥协正是她向命运的宣战。人在命运的掌握中辗转往返,如同木偶般,我们当然能从中体味到无尽的苦涩、怅惘和苍凉。纵观流苏的是三次“出走”,无不表现出她是一个不甘于命运的强者,她的抗争和自我意识与同时代的女性相比,具有了某种“破天”的意义与价值,她敢于与旧式的婚姻告别,又敢于与范柳原在香港同居,可以说是对封传统的颠覆与反叛。在女性自我意识刚刚萌动的年代,正所谓开风气之先。虽然她最终得的并不是诗意而浪漫的爱情,而仅仅只是现实与世俗的婚姻,终究没能走出女性的生存困境,但作为中国传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取得的为数不多的几次胜利,她是进步的。这种“出走”实质上是一种女性命运的抗争,一种对几千年封建伦理纲‘常的反叛,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它本身都值得肯定。“悲壮是种完成,而苍凉则是种启示。”张爱玲如此钟情于苍凉,是出于她能从中把握人生永恒的意味。正如张爱玲所说,生命,“它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像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边渴求着纯粹的爱情一边又唾弃这俗世的情爱。以为不将自己放入俗世,便可超尘脱俗,然而又恰是你的避“重”就“轻”,使生命本身失去了可支持的力量,生命也就因此变的索然无趣,也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倾城之恋》有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