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生活化”浅析——物理教学要强化与生活实践的联系陈佑乐(黄山区教研室,电子信箱1012814393@qq.com)吕烈平(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电子信箱479608902@qq.com)摘要:通过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关键词:物理教学,社会意识,学习潜能引言:我于2011—2013年开展了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研究》,研究目标一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二是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三是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主要就前两个目标进行梳理和总结。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这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应用。目前,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的现状是:学生大多数学习基础不牢,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让这部分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不妨将物理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使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一、抓好四个结合,拓展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社会意识1.将物理教学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防范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学会自我保护,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护身符”。在《光的折射》教学时,教育学生不能为水的表象迷惑,要充分认识水患的危害性,坚决做到不擅自下水游泳。在《惯性》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许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坏与伤害,是与物体具有惯性有关的,从而自觉做到遵守交通规则。在《家庭用电》教学时,一要让学生知道电路安装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如开关应接在火线上,螺口灯的螺旋金属应接在零线上,插座接线应“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应接地线;二要让学生知道不弄湿用电器,如不要用湿抹布擦电器的外壳;三要让学生知道保护好电器的绝缘体,不使它的火线裸露;四要让学生知道在户外不要靠近高压带电体,如不在有高压线的地方放风筝、钓鱼。从而使安全用电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心田。2.将物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环境问题是我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噪声》教学时,向学生全面深刻阐述噪声的危害,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不制造噪声,如在阅览室等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在《电能的产生》教学时,告诉学生电池一旦废弃在自然界中,电池里的汞、镉、铅等金属就会慢慢释出,进入土壤、水源,再通过生物链、农作物等进入人体,伤害人的肾、膈,还会使骨质松软,造成骨骼变形,从而告诫学生自觉做到不乱丢废旧电池。在《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教学时,让学生知道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焚烧农作物的秸秆是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之一。3.将物理教学与节约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节俭意识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节约型社会已被党和国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在《能源与社会》教学时,让学生了解煤、石油、天然气和铀等能源是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不可再生能源,使学生懂得这些能源应该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在《电能》教学时,通过具体的实例(如一般电视机待机功率约10W,台式电脑待机功率约40W)让学生明白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1态同样要消耗电能,从而养成随时关灯和切断电源的习惯。4.将物理教学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走进信息时代》教学时,让学生了解现代通信是建立在一系列尖端技术(如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和光电子技术等)基础之上的,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知识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通过相关知识教学,使学生了解牛顿、焦耳、法拉第、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故事;了解“两弹一星”精神;了解长征系列火箭,“神八、神九、神十”飞船,“天宫一号”等相关信息。从而增强热爱科技献身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紧扣三维目标,创新活动载体,开发学生学习潜能1.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