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良性家校关系,营造和谐教育环境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说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只有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互相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形成良性的家校关系,才会有和谐的教育环境,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最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学习等在学校的情况,所以班主任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是良好沟通的纽带,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做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最需要注意的,我认为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班主任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沟通观。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从思想上就十分重视与家长沟通、交往,而且要养成经常沟通的习惯,把家长视为自己教育活动的合作者积极主动地建立与家长的联系,以利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并与家长商讨如何使孩子更好地成长。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明确,差异是沟通的基础,但沟通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当了解,要实现有效的沟通,沟通的双方必须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平等的沟通机会,尊重彼此的观点,乐于积极地接纳对方。其次,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应有组织有计划。教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会比大部分家长高出一筹因此班主任应当在沟通活动和培育家长的沟通意识、消除沟通心理障碍方面发挥更多的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例如,班主任每接手一个新班级,首先要做的是查阅学生档案及有关家庭情况的材料,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家长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进一步了解家长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还应包括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对学生的影响,以便在同家长共同实施教育时扬长避短。最好能够在开学之初就制定出本学期家校交流的计划,准确及时地填写《家校联系手册》。班主任与家长的每一次交流应及时做好记录,以便于总结经验,最终上升为理论以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家校沟通是门艺术,做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家校沟通也要像教学生一样尊重个体差异,讲究沟通的艺术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那就要求我们对待不同类型的家长时必须讲究不同的沟通艺术。第一、注意针对家长的不同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沟通策略。沟通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表达。这当中首要的问题是和谁表达也就是沟通对象是谁。每个家庭各有不同,学生家长的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中很多因素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就要有有针对性的沟通预案,适当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例如,在和溺爱型的家长交谈时,语气要热烈,先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良好的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同时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语气要带有急切的意味,希望其孩子有长足的进步,要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我们班有一个体质较弱,非常内向的小男孩叫李嘉隐,从入学以来,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不爱说话。开学之初,他的妈妈告诉我,他是早产儿,从出生到现在肺部都不好,经常会因轻微肺炎到医院做治疗。孩子的抵抗力也非常的弱,天气微微有些变化他的身体都会有很大的反应,所以,爷爷奶奶都非常感激呵护他甚至有些溺爱了,只要孩子不愿意做的事,他们都会依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也变得非常的执拗,听不进去别人的话。刚开学时,他的妈妈告诉我,孩子不能进行任何的体育活动,在我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情况后,我和体育老师及时进行了沟通,让孩子尽量保持一个安静的在校状态。可是,时间久了我却发现,他在体育课上却有一些不太好的表现,有个别同学向我反映,体育课上李嘉隐经常不听老师的劝告,当全班同学都在听体育老师安全活动的时候,他却跑到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