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听听课外歌新闻来源:长江日报作者:黄披星·苏醒的音符·我们的教材和教师一样,对于流行歌曲的扑面而来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在跟初中学生们讨论音乐课要教一些什么内容时,多数学生都要求多教一些课外的歌。显然,对于他们来说,所谓课外的歌,就是指很多当下的流行歌曲。这一点,大致上从我们上学的时候起,直到今天还在学生中保持相当一致的选择和倾向。这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教材里的歌曲和音乐学生们基本上不感兴趣?因为没有考试所以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肯定不是,没有考试的音乐课学生应该更感兴趣才对。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导致教师没有教学动力了?是原因之一,但对于学生来说还不是根本。课程改革至今,应该说教材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变得活泼了一些,思路上似乎也开拓了一些。但学生还是不买账。那么是流行音乐过于强大、无孔不入?流行歌曲本身的炫目感和青春期的偶像崇拜意识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迷幻感。在这种诱惑下,学生们对于教材中那种“讲道理”的音乐,排斥感会增强。也可以说,我们的教材和教师一样,对于流行歌曲的扑面而来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教材本身和教师观念上的滞后性也无力弥补。学生们对音乐的接受方式,几乎大面积处在“放羊式”的自生自灭中。必须正视的是,学生所说的那些课外歌曲,大多是好的歌曲,而不是有些人下意识中的“坏歌”。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所谓课外的歌是一些什么歌?爱情歌曲占多数,小清新的有一些,还有一些是属于励志的歌曲。这对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来说其实无可厚非,而看到这些,才是我们面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起跑线。当然,在这个起跑线之前,还有一个前提是,学生没有更多有效的方法来获取流行歌曲之外的其他音乐资源,更缺乏这样的意识。流行歌曲直接、有效、帅气能够“快速”地辅助他们完成早期的情感启蒙。面对教材中很多板着脸孔说话的音乐,学生们的需求没有得到重视,音乐教育者们多是强制灌输,结果音乐课几乎很快就被学生遗忘了。我们只有堵的力气,却丧失了疏的能力。回到老问题,音乐课无法占领的地方,最终将成为流行歌曲的天地。而流行歌曲本身的快速更迭和幻灭感,使得音乐本该对于每个人成长的辅助作用降到了最低。音乐起码应该像八爪鱼一样,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一个探知外部世界的触须。但现在,音乐顶多只起到了感冒药的作用和一种疗伤工具。它没能成为我们该有的一个器官,而成为外部世界强加给我们的一种过度反应。还有一点,我们的音乐教育一直没能完成有效的衔接。一个8岁的孩子和一个12岁的孩子,甚至一个15岁的孩子跟一个18岁的孩子,在音乐能力上几乎没有差别。这是音乐教育中面临的极大问题。我们基本上说不清这样的年龄差别在音乐中的不同要求,他们本该达到的最基本的能力是什么。环境问题,教材问题,教法问题,定位问题……所有这一些构成了音乐教育的公共化荒芜。所以,学生们只有选择最直接的青春期表达,在那样淡淡的忧伤和略显空洞的抚慰中,缺失地“成长”。我们应该去听听课外的歌,因为那里有关于我们成长的太多秘密。而关于秘密,我们本来应该也愿意大声地唱出来。但一直以来,我们没有一个属于我们歌唱的空间,又有多少人会真正愿意引领我们的听觉之路呢。黄披星1973年出生,中学音乐教师。创作以诗歌为主,兼有音乐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