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北游记》有感20XX年字原创:荆棘鸟近期读完了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著的《东北游记》。您没看错,这里的东北指的就是近年来媒体上广为报道的,由XX省、XX省、XX省统称的中国东北地区。现在人们提到东北,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糟糕的经济,流出的人口,其实东北还有广袤的黑土地和特殊的历史,而且东北的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实是十分繁荣的。《东北游记》的作者与之前读过的《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勒斯(中文名:何伟)经历有些类似,都是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都曾经在四川的中学里教过英语,也在中国生活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两位作者的书中都有不少跨中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只是迈克尔·麦尔与一位出生于中国东北的女孩结为夫妻,所以,这本书也被戏称为:一位洋女婿的东北观察。而这样的身份优势,让作者有机会更好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也让作者笔下的东北与东北人,亲切又感人,丝毫没有某些西方国家的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说实话,我就是一个出生在一座临近朝鲜边境的东北小城,并在那里长大和工作了十多年的普通东北人,虽说现在飘在北京,但家还在那里。所以,当有朋友向我推荐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望值是很低的,很难想象一个美国人走马观花似的在东北游走一段时间,就能写好东北故事。但读完后,我觉得应该感谢作者,从记忆和历史、当下与未来,记录了东北的故事,让我这个东北人有机会更好的了解东北黑土地的丰饶,历史的遗产和巨大的包袱。简单来说,这本书依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是分三条线索记述的。以从冬至到大雪的节气,记录了荒地村人与土地的关系;以荒地村本地历史出发,记录了东北乃至中国的近现代史;以个人的感情生活,记录了东北农村大家庭生活的经历。记忆和历史,可能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例如,麦尔写房东父亲的经历,"我后墙的窗外,皑皑白雪第1页共4页覆盖之下,就是关老师(房东的姐姐)的父亲‘文革’期间自杀的那口井。关先生已经不记得了。那是他还是个奶娃。‘我们又打了一口井’他很笃定地说".忘记父亲投井自尽的井口做法是另打一口喝水的井。作者在考察"中国考古之父"梁思永在昂昂溪的衰败凋敝的纪念馆时这样写道,"(馆里空无一人)我被孤独地遗忘在荒野之中,就在昂昂溪人烟稀少的鬼镇边".固然,所有的鲜花都会凋谢,所有的繁盛都会衰败,这是无可奈何的规律,但在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日军侵占东北日甚一日的情形下,一个读书人为了保存珍贵的石器时代的墓葬文物,在各方实力派间排除万难、委曲求全的精彩故事实在不该那么轻易地被人遗忘。作者在游览哈尔滨时写道,"酒店翻新做旧的黄铜门前的楔石写着1903;重新粉刷过外墙的犹太会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绿色的洋葱顶;‘哈药集团欢迎您来哈尔滨。’教堂前广场上巨大的广告牌十分醒目。教堂的外墙是红钻砌成的,仔细辨认,上面还依稀留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用明黄油漆书写的反帝口号".哈尔滨作为曾经的"世界舞台":她看到过清末统治者开放柳条边关禁,大批关内贫苦民众颠沛流离地"闯关东"讨生活;她看到过俄国人把她建设成满洲的贸易政治中心;她看到过日俄战争,南满和旅顺港统治的易手;她看到过傀儡满洲国的建立与衰亡;她看到过苏军占领东北的胜利与罪行;她看到过四野败退北满,在生死存亡之际如何实现惊天逆转;她更见证了"共和国长子"的当年的骄傲与当下的衰落;如此眼花缭乱的一切,在历史叙述里、在博物馆陈列里成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一个注脚;如此种种的历史遗迹,或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不可得。人与土地的关系,也是这本书的重点之一。东北广袤的黑土地无疑是人类最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第2页共4页没有之一,被誉为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像东北出产的大米无疑是中国最好的大米。人与土地关系的变化在东北也体现得相当明显。不论是最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加大量适龄人口的外流,都促使东北正在尝试推进的土地流转,都不起源于这里,但却正在深刻的改变这里。作者刚到荒地的时候,中国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开始不久。当时一个叫做"东福米业"的私人粮食加工厂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