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二中沈晓明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虚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通过平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二个维度: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3、重点和难点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虚像”比较抽象,“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二、教法与学法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平面镜,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演示实验、教师讲解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四、器材平面镜、玻璃板、两根相同的蜡烛、打火机、刻度尺共10组,以及多媒体课件。1、引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个“水中蜡烛”的演示实验引入新课。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还暗示出将“平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搭建一个“支架”。2、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按照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三.巩固复习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像与物大小相同,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五、板书设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物大小相等;(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三、平面镜成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