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体育,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这是我们从事体育教学工作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征1.1素质教育的概念所谓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普遍把它界定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活动过程。”1.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教育。素质教育的这一特征要求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考核标准及评价指标的提出,都必须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2)全面性是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特征,一方面要求学校体育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涵养,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技能,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校体育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在逐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3)基础性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素质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毕竟是以素质教育为特征。中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它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基础:第一,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第二,打好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第三,打好走向社会生存的基础。4)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教育活动,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而发展创造力的关键就是能够重视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依据该特征,体育教学应强化因材施教及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重视学生的体育爱好、兴趣及特长,尽可能营造一种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2现存体育教学过程的弊端2.1教学思想僵化目标单一目前的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仅存在于有利于学生掌握“三基”知识,严重忽视学生的需要及个体化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2.2教学形式陈旧不少学校,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形式仅局限于班级授课制,有的男女生合班上“大课”,活动类课程也不例外。这种形式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缺点,如:男、女生教材不同的组织,教法实施不方便,管理与监督方面也不利于教学的开展等等。2.3教学内容不充实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片面强调学科类课程,而活动类课程的安排常被忽视,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师生活动类别单调,易造成活动主体产生乏味的心理状态。2.4教法上缺少科学性不少体育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在教法上仅局限于对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学生的大量重复练习等老框框。2.5教学效果上不能让“师生乐于其中”不少教师只满足于传道、授业的机械式教学,忽视教学氛围对师生心理的影响。不良的教学氛围会使教学活动障碍重重,而宽松愉快、合作奋进的教学心理能使人活力增长、精神振奋,是成功体育课的良好条件。2.6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目前的体育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懂得树立“教者”权威,无论条件怎样改变,始终强调“我说了算”。说到底,原因可归咎于不能真正懂得教学过程中民主与合作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们说,教师的“理”的权威是必要的,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挖掘体育骨干或部分学生的管理才能,使他们始终处于“自理”状态,越来越不容我们忽视。3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