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矛盾专题1、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6分)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②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不同,二者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上都存在着差异,各有特点。③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城市文明需要在乡村文明中获得有益的滋养;而乡村文明同样需要借助城市文明更新、发展和完善。④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将推进城市文明和呵护乡村文明有机统一起来。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材料三金砖国家多为人口大国,资源丰富,且都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21世纪以来,经过各自的努力,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已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之列。2012年,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2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了5次会晤,各成员国在贸易、金融、投资等诸多领域妥善处理各种分歧、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加强。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10分)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3分)金砖国家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各自的特殊利益,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3分)各国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分歧,加强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大为不同。材料一由于气候变迁,甲县的耕地沙化严重.为防止土地退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利用泡桐树适应性强、扎根较深、生长迅速等特性,探索出农作物与泡桐树间作的耕种模式,既防风固沙绿化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农田小气候,又促进了农作物增产.经过多年的努力,甲县已经将46万亩(1公顷=15亩)沙化土改造为良田,森林覆盖率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8%提高到现在的20.16%,主产作物小麦亩产增收15%至2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激发了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材料二乙县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粮,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该县为实施森林增长工程,计划五年内植树50万亩(约占该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2013年一年要完成植树10万多亩。为此,县政府制定了《实现“森林增长”的实施意见》.由于适宜造林的土地并不多,为了完成任务,一些乡镇以每亩一年600元左右的价格将已种植小麦和油菜的耕地流转出来植树。有的是农作物与树苗间种,有的是直接将地里的油菜、小麦全部刨掉栽上树苗。这种做法既改变了土地用途,影响了粮食生产,也损害了农民利益,受到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质疑。甲县和乙县在植树造林活动中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成效殊异。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其成效殊异的原因。(10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4分)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必须从本地特殊条件出发,因地制宜。(2分)甲县善于分析植树造林中的特殊矛盾和问题,对症下药,探索出适合当地情况的间作耕种模式,获得成功;乙县在植树造林中对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够,处理不当,成效不佳。(4分)4、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