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马蜂窝》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2)感情朗读课文,简述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态度的转变。(3)体会并学习作者是如何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4)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合作探究,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尤其是最后一段。(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3)搜集、展示资料,交流自己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2)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情感。(3)引导学生遇事不盲目,不冒失,多为他人着想的情感。4、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写法。(2)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情感。〖教学准备〗1、有关马蜂的教学图片、课文重点内容探讨幻灯片,课文录音带。2、作者冯骥才的有关资料。3、学生搜集有关马蜂的资料、了解马蜂的特性。〖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捅马蜂窝》一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导入。教师:同学们,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不紊地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结果;“我”对马蜂的再认识和“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那么作者是怎样环环相扣,将意图表达清楚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二、合作探究、体会内涵(一)细读1-7段,了解捅马蜂窝的经过1、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集体交流反馈:马蜂窝的位置、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我”捅蜂窝的准备及过程。3、相机重点引导:(1)作者写捅马蜂窝,为什么还要写爷爷家的后院?对蜂窝的介绍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从这些内容,你了解了哪种写作方法?(环境烘托,为捅蜂窝埋下伏笔)(2)从爷爷奶奶的对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影响?(引导出:捅蜂窝的方法及“我”强烈捅蜂窝的欲望)(3)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验扣人心弦的捅窝过程(6-7段)①、找出具体描写“我”捅蜂窝的段落,读一读。②、指名反馈:捅马蜂窝的经过真是__________________!(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紧张、恐惧、惊慌……)③、教师小结:是啊,捅马蜂窝的情景紧张而扣人心弦,找出具体语句品读、体会。④、指名反馈句子,相机出示:a、“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自由读画出描写“我”捅蜂窝准备工作的动词,并谈谈读后感受。(从动词中传神地透露出“我”准备得细致周密,同时也突出了“我|既想捅又害怕的心理,进而体会捅窝的紧张和扣人心弦。)b、“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得‘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情景。指名谈感受。(“嗵”写其声,“沉甸甸”写其沉重,“一团黄色的飞虫”用“团”来形容,只见黄色看不见马蜂个体,写蜂群聚集之多,“腾空而起”“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蜂群受惊后猛然逃出可怕、紧张的情景。)指导朗读,想像、感悟。c、“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品读句子,找出关键词,体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指名反馈,重点引导:“径直而凶猛”“扑来”写出了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又用一个比喻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写出了马蜂的拼死一搏。感情朗读,体会感悟。⑤小组合作,再次感情朗读,体会捅窝的扣人心弦及马蜂誓死拼搏的精神。4、教师小结:从捅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原因是什么呢?是的,靠的就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运用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情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