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落脚城市》有感: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读《落脚城市》有感庄russellliang"未来的后人对于21世纪最鲜明的记忆,除了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之外,大概就是人口最终阶段的大迁徙,彻底从乡间的农业生活移入城市。到了本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这项运动涵盖的移入城市的农业人口,多达二三十亿,约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所有人都不免受到影响。"道格。桑德斯在他的新书《落脚城市》中开宗明义地给出了他对未来世界人口分布的判断。记者出身的桑德斯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本书的写作缘起于他对《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作者雅各布斯的采访。此后他便萌生了撰写一部记录人口迁徙,尤其是农村到城市人口迁徙的著作的想法。为此,从2007年开始,作者进行了一场全球之旅,从欧洲出发,到印度次大陆、中国、美洲和澳大利亚,深入包括肯尼亚和里约热内卢在内的底层平民生活区,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本书的核心概念是落脚城市(arrivalcity),即农村居民前往城市后,最初落脚并聚集的地方。它直观地表现了乡村移民迁徙、到达、开始新生活的一系列变动。来这里的人大多是理性的,对他们来说,这里虽然肮脏、拥挤、生活困苦,而且他们经常把子女和老人留在乡下,但他们只要在这里撑过几个月,就会决定留下来长期奋斗,因为他们认为在这里比呆在农村更有希望。落脚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他们迁徙过程的落脚。这里不只是供人居住、工作、睡觉、吃饭、购物,而是具有社会最重要的过渡功能的地点:在这里,除了最基本的生存之外,其他各种重要活动的目的都在于把这些村民乃至整座村庄都带进都市的世界,带进社会与经济生活的核心,让他们得以接受教育和适应文化,融入主流社会,享有长久的繁荣生活。另一方面,这里也存在各种不确定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或许有一天,这里成为都市的一部分,不然的话,就是在奋发向上的路途中第1页共7页败下阵来,陷入贫穷的深渊,或是遭到摧毁拆除。作者不赞成以前某些活动家、观察家将这里贴上封闭、僵化和毒瘤这样的标签,在作者看来落脚城市是乡村流动人口晋升城市中产阶级的跳板,是一个流动不息的中转站。一方面,落脚城市与来源地乡村保持长久而紧密的关系,人员、金钱与知识的往返流通不曾止息,从而使下一波的村民迁徙活动得以发生,也让村里的老年人得以照顾、年轻人得以受教育、村庄本身也得以拥有建设发展所需的资金。另一个方面,落脚城市也与既有城市具有重要而深切的联系:其政治体制、商业关系、社会网络与买卖等一个个的立足点,目的在于让来自乡村的新近人口能够在主流社会的边缘站定脚步,不论这样的立足有多么的艰难。作者以"落脚城市"这一概念为主线,在本书中分10章,讲述了五大洲15个国家(中国、印度、孟加拉、肯尼亚、巴西、美国、波兰、法国、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伊朗、委内瑞拉、西班牙、荷兰)28个落脚城市的情况,讨论了落脚城市的房产所有权问题、乡村移民的公民身份问题、落脚城市的转型问题等,以及在落脚城市发展过程中各方面力量的消长和介入对落脚城市嬗变起到的作用。一、城市化的动力斯塔夫阿艾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将1500年看做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1500年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新旧大陆之间,东西方之间的人员、金钱、物品往来与日俱增。海外贸易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欧洲主要是西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部分产业的发展,比如英国的纺织业。在英、法、德、意等国家内部的城乡之间出现了收入的差距,再加上农业相关技术的提高,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谋取更好的生计,大量的农民前往工业聚集的城镇做工挣钱。在当时,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的边缘地带或者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厂聚居区往往往往成为乡村移民的落脚点。1879年,十四岁的女孩珍。布维尔心中满怀着乡下移民对城市的期待,加入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股由乡下涌向城市的移民大潮,在西方世界长达一百二十五年的转变过程中,第2页共7页她正在这高峰之际来到巴黎。当时的巴黎在雨果、巴尔扎克等人的描写下,已经成为一般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