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词五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过程与方法: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情感价值观: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学习重点: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学习难点:掌握比较鉴赏法,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学习方法:1、诵读品味法;2、比较鉴赏法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资料学习时间:2课时第1课时学习内容:学习《望江南》和《武陵春》学习过程:【板块一、激情引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板块二、独学检查预习】1、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教师范读。学生齐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大意。【板块三、互学《望江南》和《武陵春》】学习《望江南》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2)学生讨论。(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4、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学习《武陵春》1.朗读这首词。2.介绍文学常识: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4.思考:(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板块四、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板块五、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第2课时学习内容:学习《渔家傲》和《江城子》《破阵子》学习过程:【板块一、检查导入】检查学生背诵默写。【板块二、学生独学其他三首】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1)范仲淹(980--1052)(2)苏轼(3)辛弃疾(1140--1207)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