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19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真题体验新人教版必修21.(·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鸦片战争后的自然经济。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但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外国商品仍难以打开中国市场,故本题应选D项;题目中未涉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以及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故排除A、C两项;B项的表述与1842年《南京条约》中“关税协定”的条款不符,故排除。2.(·山东文综·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时间上看,是19世纪60年代,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仍然是商品输出为主。根据所学知识,在浙江还没有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给材料并没有显示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出超,从所给材料看,丝的收购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局面,也就说明丝织业的市场扩大,从而刺激了丝织业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3.(·全国大纲版文综·16)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机器、小轮舟”以及“纵民为之,加以保护”说明作者激励倡导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才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故本题选择C项。4.(·江苏历史·7)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答案]D[解析]中国小农经济瓦解的标志是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毛竹和茶叶等山货”本来就属于外销的物品,排除A项;“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仍然存在,据此可以排除B项;据“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这一信息可以排除C项;据“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这一信息可以确定D项符合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5.(·浙江文综·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工具的作用。材料表明铁路修建于国于民都有好处,尤其有利于调兵运送兵饷。故选A项。B、C、D三项没有体现。6.(·天津文综·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依据所学可知,“开始开眼看世界”是鸦片战争后;坚持“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普遍接受西式教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