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围城》中的比喻汉语言文学黄柳艳指导老师龙晓添[内容摘要]《围城》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继《儒林外史》后又一部杰出的讽刺巨著,小说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不能不归功于钱钟书那非同一般的语言艺术。《围城》极具魅力的语言艺术突出表现为比喻的运用。比喻艺术贯穿小说全篇,将各人物的性格、心理与行为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本文从《围城》比喻的艺术特点以及比喻的文学作用两方面来研究。比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形式多样、讽刺幽默相结合、新颖别致,耐人寻味。比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映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心理、深化主题。[关键词]比喻;讽刺幽默;新颖别致;深化主题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广的修饰方式,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很常见,在文学创作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亚里斯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中更是对比喻相当推崇,认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围城》中的比喻总是层出不穷,新颖别致,耐人寻味。一、《围城》比喻的特点(一)比喻形式多样。《围城》比喻手法的运用可谓多种多样。有人统计,在《围城》这部25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比喻竟达六七百余处之多,这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同时出现,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这种比喻称为明喻。例如:“这一张文凭,仿佛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仿佛”之后的一句,把留学文凭的巨大“功用”,写得十分幽默、含蓄。又如“方鸿渐给鲍小姐一眼看得自尊心像泄尽气的橡皮车胎。”“鸿渐跟在鲍小姐和苏小姐后面,自觉没趣丢脸,像赶在洋车后面的叫化子,跑了好些路,没讨到一个小钱,要停下来却又不甘心。”这一句把被鲍小姐和苏小姐冷落一边的方鸿渐比作跟在洋车后面的叫化子,十分形象幽默。《围城》中有许多这样精妙、短小的比喻,看似信手拈来,往往给读者留下意想不到的深刻印象。隐喻:喻体和本体是“是”的关系。如:“大学是张休息的摇篮。”“李梅亭多喝了几杯酒,人全活过来,适才不过是立春时的爬虫,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把李梅亭那神似爬虫、蠢蠢欲动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借喻:没有比喻词,也不说出本体,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如写到肥胖女店主的手指,直接用“五根香肠”来形容,让人联想起这五根手指的油渍红腻,十分贴切,既通俗又鲜明。博喻:所谓“博”即多,“博喻”又被称为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就是一连串用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例如:“有人失恋,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时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敬佩。”“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又如“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这一比喻,强化了被喻事物的刻画,十分贴切地写出了方鸿渐极不情愿的心理,让人回味无穷。(二)讽刺幽默相结合。《围城》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智慧的火花,在用喻的同时又不乏辛辣的讽刺,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例如:“唐小姐的眼睛并2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讲到曹元朗那种念念不忘自己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的人,书中写道:“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讽刺了当时留学就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留了学就可以解脱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国统区的物价上涨,“像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直升。”方鸿渐一行在泥泞中艰难行走,“鞋子上的泥抵得贪官刮的地皮。”这些不相关的比较,对当时那样一个恶浊的社会以曲折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憎恶和鄙视,虽然并未直接抨击时局,但其讽刺意味溢于言表。《围城》的比喻中,也不时流露出幽默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