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禹治水读后感大禹治水读后感(精选8篇)品尝完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的收获确定不少,须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禹治水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保藏。大禹治水读后感1今日读了孩子小学二年级——新语文读本4里的课文《大禹治水》,故事讲的是:第1页共22页古时候黄河一带闹水灾,沉没了田地,冲垮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于是大禹起先治水,他从鲧治水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堵为疏,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制服了洪水,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读后感: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慧才智,进取组织人民治理洪水,同心协力,共同战胜灾难,那种执着的精神,坚决的信念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然而,故事的编写者关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描述,不知是表扬还是指责,老婆在家里哭过家门第2页共22页而不入、妻子生小孩走过家门而不入,之后看到儿子,也是挥挥手就走,莫非13年的时间进一下家门就会耽搁大事,又不是住上两天。在创立和谐社会的今日,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爱护与爱心;配偶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这才是自然而健康的呈现。然而文中却看不到夫妻的情爱和对子女的爱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化孩子凡事从小事做起,既爱家,又爱国家,做到有血有肉、又有丰富的情感,让每个家庭的小和谐来促成整个社会的大和谐,这样才会给以后的社会注入更多的暖和。大禹治水读后感2第3页共22页读完《大禹治水》这个古老的英雄故事,我深深地被大禹这种满腔热忱,处险不惊的精神感动。这个故事所讲解并描述远古时期,滔滔洪水沉没了田野,冲垮了村庄,平原上的人纷纷逃到了山上去了。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大禹理解了治水的重任。大禹实行了与父亲截然不一样的“疏”的方法,他开掘河道,引导积水,最终把洪水排到大海里去了,为人民造了福。我读了这篇故事,觉得大禹至少有两点值得我学习:一是:大禹在十三年治水的过程“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形象地登记了当年治水吃苦受累,艰辛苦苦的情景。在学习上,我要学第4页共22页习大禹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再苦再累也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只有一心一意,不畏劳苦,才能更上一层楼。二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心里装着老百姓。洪水不治好,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自己不能有一丝放松。他这种公而忘私的品德,让我感慨万千。啊!古人有如此珍贵的奉献精神,而我们为什么没有呢?在做值日时,我们推来推去,不情愿自己多做一点,我觉得很惭愧。读了大禹治水使我懂得了人活着不就应只为了自己,也就应为大家,为群众着想,大禹能够牺牲自己,我们还能够怕脏,怕累吗?读完《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第5页共22页“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发奋、勤奋、刻苦,必需能取得好成果。因此我要发奋学习,长大用自己的才智报效社会,报效祖国!大禹治水读后感3读完《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我被大禹那坚持不懈,公而忘私的名贵品质深深地感动了。禹实行与父亲迥然不同的方法,用“疏导”的方法挖开河道,引导积水,最终把洪水引入大海,造福了人民。大禹和我们大家都是一般的人,但是在修水渠的时候,他耐性地查看地形,吸取了父亲以前第6页共22页的教训,用了疏导的方法“掘地而注之”海,把水引到海里,洪水最终被制服了。修水渠可不是一件简洁的事,不是一两天就能修好的东西,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确定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可他依旧没有被困难吓倒,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大禹聪慧的才智和坚韧的意志,意志让大禹接着前进,大禹之所以日夜修水渠,他是为了百姓,他认为帮助百姓是最大的欢乐!“奉献是生活的真正意义”,或许大禹始终把这句话放在自己的心里。他具有坚韧的意志力、一颗和善的心和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我觉得在学习上,我们要像大于一样懂得变通,选择适合自己的第7页共22页学习方法。大禹治水十三年,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心里装着百姓,洪水治不好,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不敢有一丝放松。他这种公而忘私的品质让我感慨万千,古人有如此珍贵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