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既要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本节探究型历史课正是按照这种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概述部分不仅对教材、学习内容、本课的价值和重要性有清晰的说明,而且点明了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上存在困难。于是引出了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在设置的情景中去创作去发挥的必要性。学习者特征分析部分详细分析了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并对该班学生的兴趣特点,探究式学习和计算机方面的技能阐述详细。当然最精彩的还是教学过程设计部分。(1)复习导入安排的时间很短,但是在这两分钟的时间里即让学生的思维从前阶段知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的问题。再由问题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学生带着矛盾而冲突的思考去学习新知识,学习具有了明确的动机。(2)新课学习的基础知识部分很有新意,一般这一部分老师就是带着学生朗读,老师再提出知识点让学生熟悉记忆。这一堂课反其道而行之,在学生还对引入部分的问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即提出了新的知识点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是相对简单的,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即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他们又体会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成就感,这对他们最终解决导入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3)针对“如何理解五四精神和党诞生的意义”这个难点,该设计作了两个精妙的安排,一是宣传单制作的活动,另一个是在论坛上思考并讨论如何令北洋政府拒签合约。这两个安排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创设了五四运动的场景。这个场景并不是让学生穿那个时代的衣服,喊那个时代的口号这样浅显的形式上的模仿。而是无声的给学生提出了问题:你怎样去设计游行的工具?你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达到让北洋政府拒签合约的目的?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有哪些力量是可以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的?这一部分同时也是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部分,设计老师并没有简单的做课件去演示,去讲解。而是通过网页课件让学生自己深入的去了解五四运动的整个过程。估计课件里有故事、有图片、有音乐,时间再长点甚至可以有短片。在这样的环境中,初二的同学们俨然成了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这样他们设计起宣传单来便具有了主动性,不再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去做了;论坛的讨论相对课堂讨论来说,不是学生常见的形式。老师敢于安排这样的形式来讨论,一定是对该班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很有信心。当然这种形式本身具有新意,学生们带着刚才制作宣传单的兴奋劲儿参与进来一定是意犹未尽并积极讨论。刚才从书本中、从课件中阅读到的信息也已足够多了,这又在客观上为良好的讨论效果打好了基础。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学设计。但我认为有几个地方仍可做一些修改:1.学生们对导入部分的问题在课程中进行了探究,但是结尾部分总结与作业部分很简略,应该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所体现。2.论坛讨论部分,从联系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到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较有难度,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参与并引导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