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从化市鳌头镇高平小学林榕梅一、教材分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认识、了解鲁迅,其功能是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的回忆鲁迅的纪念性文章。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情(深切怀念、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敢于斗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比怀念、敬仰的感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二、学情分析:由于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的作品也比较少,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回去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鲁迅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抓住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我”对伯父的怀念的相关句子进行品读感悟,从而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为第二课时感悟鲁迅的品格作好铺垫。三、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词。理解“追悼、吊唁、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语的意思。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四、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五、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资料。2、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鲁迅先生。七、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词。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会用小标题概括段意。13、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感悟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及“我”对伯父的怀念,初步感知鲁迅的崇高品质。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学生谈眼中的鲁迅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7课《少年闰土》,还记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吗?(出示鲁迅头像)。简单说说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2、展示老师搜集的资料【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的作品也比较少,理解课文的内容比较难。学生互相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鲁迅先生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内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3、导入新课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于1936年与世长辞,享年55岁。1945年,在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的时候,他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感悟,触发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检查生字词,常规过关。挽联囫囵吞枣搞不清楚恍然大悟饱经风霜详细逝世文章咳嗽张冠李戴狂风怒号追悼吊唁殡仪馆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教师随机正音并进行多音字“冠”“号”练习。2、互相提醒易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挑自己认为易错的字进行练写。3、随机抽听,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学习型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课前学生已经预习了生字词。因此,此环节,我主要是顺学而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老师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学生互相提醒易错的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练写;最后,教师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