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施与评价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小水小学张瑜摘要:合作学习是小学英语课堂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可起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合作学习的背景介绍出发,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针对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通过对小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的分析,从灵活分组、有效指导、营造氛围、明确要求、抓住时机和方法多样这几个策略入手,在提高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方面介绍了合作学习几个环节所要遵循的原则及注意的问题,并对小组合作如何作出科学性的评价作了简要说明。可以说开展好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无裨益,而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有成效的路子是每位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评价一、背景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发展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念与策略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使师生教学相长。”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因此,通过行动实践来研究、探索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形式,对学生语言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別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合作学习”(每组约2至6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老师每节课安排的內容,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近年来,合作学习已为越来越多的小学英语教师所采用。实践证明,无论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是在学生人格塑造上,合作学习都是一条优化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已被认为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方法之一。三、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几个问题现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有些教师大胆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在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教学中大胆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处理得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从分析合作学习的表面现象入手,把握住合作学习的内在本质,继而探索正确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的方式。(一)优等生表现,众人旁观。小学生在合作中存在缺乏合作的意识和交往的技能;存在小组讨论合作时不善于关注别人的发言,只在乎自己的发言机会;一段时间英语学下来,由于个人素质等方面原因,学生中出现了优等生与学困生。在一些小组中,小组合作成了优等生展示的舞台,学困生只是越来越沉默。在反馈活动中,学习好的同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权威”,瞧不起成绩差的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存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时,群体意识不够或尚未形成,失败后就互相埋怨;活动看似进展十分顺利,可学困生在活动中又得到了什么呢?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师生间的不平等交往现象。表现在教师对成绩好的有偏好,或教师只是提出合作任务,其他的就只是来回巡查监督,把自己摆在“监工”的角色上。(二)场面热闹,实效甚微。在课堂中,当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时,学生可以离开座位自由的与其他同学交流。在热闹的氛围中学生积极热情,虽然有语言的训练,却也存在投机取巧的现象,如用中文问答,或者忽略学困生,不让他们参加活动,甚至用中文进行其他话题的讨论,以求更快完成学习任务。还有的仅从课堂气氛看,场面热热闹闹,可实际效果和目标达成情况并不乐观。存在课堂噪音太大的现象,课堂谈话与学习无关,或有意识地表现自己,提高嗓门制造噪音等现象。(三)争论角色,浪费时间在学习《Theclevermonkey》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