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乡愁》,作者余光中。下面我将从教材,课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七个方面汇报一下我对本节课第教学设想:一、说教材:1《乡愁》的地位和作用《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思乡,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奇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感情所至写下的,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是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民族感情的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传统感,鲜明的地域和时代感,强烈的韵律美和音乐美。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二、说课标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的特点,乡镇中学学生自身的素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三、说教法设计理由: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为了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想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诵读法:读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我采用配乐朗读,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再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练习,良好的诵读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是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讨论法:讨论是民主思想在课堂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论和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四、说学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以往的说法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而我认为,教师应该学会用一杯水引出学生内心的一桶水。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学法具体如下:听读——朗读——品味——迁移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设计理由:音乐家陈刚说的好:“乐为心声。”所以音乐比其他语言更容易沟通人的心灵。因此在本篇文章导入的时候,我选取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片段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通过音与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欣赏乡愁之美。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余光中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出来余光中的作品的主题就是:乡愁。(二)、品读《乡愁》播放《乡愁》的朗读音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让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听是为了读,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是本课的重点,可以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比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同学分别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