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教学的放与收“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这句话道出了写作与阅读过程中强烈的主观性因素,因此,作为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就必须做好放与收的相对统一。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有关的知识内容;所谓收,就是指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综合,从而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完整化。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就应该表现为引导得法,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即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则表现为目标明确,思维活跃,新旧知识与经验能融会贯通,从而学有所得。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自动律,让他们在分析理解与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深深地走出自己的心理轨迹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和地运用知识。但是,强调放,决不是要抹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更突出一些,任务也就更艰巨一些。因为这中间有许多工作要做得很细。第一,放要有明确的目标这就像撒网捕鱼一样,撒网的目的是为了捕鱼,离开了捕鱼这个目的,撒网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一篇未经讲读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曾到达的境界,这个境界同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原有水平是有着一定的距离的。而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走完这段距离,到达这个境界。这中间,走的过程自然是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迈动自己的脚步,走出自己的脚印来。但是,朝哪个方向走走到什么地方去,却应由教师来引导与点拨。这也就是说,在学生分析与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和思维导向,否则,学生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与那个要到达的境界背道而驰。如讲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而这些关系则是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的描写来揭示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就是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的,也是教学这篇课文要达到的总的知识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分成若干个步骤与层次。在每个步骤与层次上,再给学生必要的引导与提示,或者设计出若干个具体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阅读课文时可以依次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小说是围绕着什么来展开故事情节的?2、情节从什么地方开端?这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怎样?3、于勒去美洲后,故事情节有了怎么样的发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什么变化?4、船上巧遇是高潮。菲利普夫妇突然见到于勒,态度又有了怎么样的变化?5、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从分析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入手,一步一步深入的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又可以设计这样的步骤:1、小说开始时,菲利普老是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表现他什么心理?2、在船上撞见于勒时,他的神态、动作如何?又表现他什么样的复杂心理?等等。在前面我们已经将这篇课文的总的知识目标比做是学生未曾到达的一种境界,那么这些在具体步骤或层次上的问题和提示就是学生思维道路上一个个必不可少的路标,正是这些路标引导着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那个境界,现实整个课堂教学的目的。第二,放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数”,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要吃透教材,第二是要吃透学生。所谓吃透教材就是充分而且深刻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把握课文知识的难点、重点以及各个段落层次的突破点。教师只有对教材掌握到这个“数”上,引导才能准确得体,问题的设计才可能恰如其分地提示课文的知识内容,否则,引导就可能走向歧途,问题设计就可能不着边际。如有的教师在讲到《故乡》中杨二嫂这个人物时,认为作者对她身上的各种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所以用了漫画的笔调绘其形、摹其声,杨二嫂似乎是反面人物。其实杨二嫂和闰土一样,“二十余年”后,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她“终日坐在豆腐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