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应如何教授初中文言文我改革了教授文言文的方法,教授每一篇文言文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感觉取得的效果很不错。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授一篇课文前,可以讲点和这篇文章有关的逸闻趣事来吸引学生,比如我在讲《童趣》,先讲了《童趣》的作者在江南漂泊时的一些生活琐事,让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兴趣再开始讲。讲《论语十则》的时候,我先讲了孔子的一些轶闻趣事,让学生在心理上接近孔子,觉得孔子并不是一个和自己距离很遥远的古板的大思想家,原来孔子也有可爱的一面,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者,学生对孔子的话不再感到畏惧,这时教师再开始讲解课文,此时学生接受起来就不觉得枯燥无味。第二,注重诵读。义务教育教材特约编者张必锟先生大声疾呼要“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文言文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所以文言文适合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定要改掉诵读少的教授方式,让学生大声诵读,而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诵读这一环节,在课堂设计中要精心设计。如果不以朗读为基础,文言文教学便会落空。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各种形式的读:课前预习时默读;理顺生字词时小声读;较难把握的文章,先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边看注释边看课文的默读;课下记忆时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等等方式。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会逐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初步理解,当学生可以流畅自如地高声朗读时,可以说这篇古文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而且这样诵读教学法的好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牢,很久不会忘,比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关了笔记本茫然的状态不知要强多少。可以说诵读法是教授文言文事半功倍的好办法。第三,理解和识记文言文的教学最后都要落在理解和识记上。理解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感情的理解等。只有深入透彻地理解了这些,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我将课堂上的理解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理解。例如,学习《陈涉世家》这样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第二步,质疑提问,点拨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如《论语十则》中“学而不厌”的“厌”、《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和“绝境”、《塞翁失马》中“马无故亡而入胡”的“亡”等等,教师在这一步只对学生做适当的点拨。第三步,巩固理解。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结成两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进行翻译;也可按照小组,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练习涉及面要广,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这一步教师要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第四步,以全班为单位,复述或讲故事,将所接收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准确无误。理解了这些知识后,还必须让学生识记,如果学生不识记,最终会把什么都忘掉,识记的内容包括要求背诵的文段,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常见虚词的翻译,作家、作品和出处。要想把这么多知识全部记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在这时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在指导学生记忆文章的时候,往往先通过形象化的方法,以文章的顺序和意思为基础,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其次课文中的字词让学生分类识记。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重点实词等这样,将散乱的知识条理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学生既可以触类旁通,也可举一反三。至于常见的虚词,如其、之、以、于、而、则等,先由老师帮助他们按词性归类,然后归纳相同用法和不同用法。再有就是文学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