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执教《吆喝》的教学感悟《吆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教学时,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多次“碰壁”又多次修改,终于使课堂活跃起来,精彩起来。案例描述片段一:师:看到“吆喝”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生思考片刻后回答)生1:谁在吆喝?生2:在哪里吆喝?生3:他们吆喝什么?生4:为什么要吆喝呢?生5:在什么时间吆喝呢?生6:他们怎样吆喝的?师: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读课文,拿起你手中的笔,将你找到的问题答案用波浪线划下来!(课件出示以上问题,学生听读课文)[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中明确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的确“疑”是思维的发动机,是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积极学习的表现。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自由质疑,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而且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掌握]片段二:师:回荡在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在无心之人听来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作者听来却有一种独特的美!究竟它美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跳读吆喝声最集中的十至十三段,划出其中你最喜欢的吆喝,在小组内试着吆喝吆喝,再按这种句试评析一番。(课件出示:我喜欢句,它运用了(修辞手法、限制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学生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学吆喝,品吆喝)师:合作交流时间结束了,现在请各小组展示一下刚才探究的成果吧!谁先来呢?生1:(跃跃欲试)我喜欢“葫芦儿——冰塔儿”(模仿吆喝)它运用了比喻,把葫芦儿比成冰塔,形象地写出了冰糖葫芦“塔”的形状。师:不错,你读得很细!生2:我想补充他的回答,这一句还写出了葫芦的晶莹。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生2:从‘冰’这个字。师:你真不简单,比那位同学读得更细心。那么,你能学商贩的样子给咱们吆喝一下吗?生2:(不好意思的、小声的)“葫芦儿——冰塔儿”师:这么小的声音你能吸引顾客吗?(生笑)同学们咱们得怎么吆喝呢?生齐答:大声、放开了嗓子吆喝。师顺势说:我们一起吆喝一遍行吗?生:(兴趣高涨、面带微笑)“葫芦儿——冰塔儿”(声音清脆有几分韵味)师:你们真棒!还喜欢哪些吆喝呢?生3:我喜欢“蒸儿又炸呀,油又白搭,面的包来,西葫芦的馅儿呀,蒸儿又炸”,它的语言很风趣,读来又琅琅上口。师:为什么琅琅上口呢?生3:因为它押韵。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吆喝美在音韵上。(师板书:音韵美)生4:我喜欢“小玩艺儿——赛活的”,因为它运用了夸张手法,吆喝出了小玩艺儿逼真的特点。师:说得不错。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些句子里都有“儿”字,这可是富有老北京浓郁地方特色的京白语言,在名词后面加个“儿”字,使语言悠长、有韵味。谁能有味儿的吆喝一下这句话?生4:我来(清清嗓子)“小玩意儿——赛活的呦!”(该生吆喝得十分到位,还加了个“呦”字,使句子韵味更悠长,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生5:我还喜欢“喝了蜜的大柿子”,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柿子味儿像蜜一样甜、汁儿多、个头大的特点。师:哎呀,好想咬上一口。这小小的吆喝词儿,魅力真是无穷呀!或比喻,或夸张,或拟人,写形、写色、写味儿,语言十分美。(师板书:语言美)为奖励大家赏析有功,我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老北京的吆喝声,感受一下这种美吧!(师播放课件,学生聆听,赞叹不已)师:听完吆喝大王的吆喝,感觉我们刚才吆喝得怎么样呢?生齐答:不行。师:觉得哪里不行呢?生:声调上没有变化,不婉转。师:对,老北京的吆喝,还美在声调上。(师板书:声调美)文章哪一段介绍了声调美?生6:第十二段,有的声调细而高,有的低而沉,还有的忽高忽低。师:原来声调要富于变化才能使吆喝更美。你能学一段吗?生:6(大方地)“一包糖来,荷叶糕。”(吆喝得不够标准)师:(用手势引导,和学生一起吆喝这句)我们再来欣赏几段不同的糖葫芦的吆喝声,进一步感受声调美。(师播放课件,生再听欣赏)师(小结过渡)吆喝不仅语言风趣生动、声调富于变化、而且十分讲究合辙押韵。作为民俗的一种,它的美更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美。[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赏析能力培养这样表述:“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吆喝》正是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培养能力的好教材。我设计了请学生畅谈喜欢的吆喝声,并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