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标准》为导航,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有效今天,我们不再迷茫、不再困惑,因为在我们有了《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指导,这本书给我们在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在教学中把握教学重难点提供了依据。它对于我们平时的教学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有了底线,我们老师也明确标准。《评价标准》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自我监控,《评价标准》中对“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评价标准相对具体一些,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重点,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前我们会感觉有些教学内容不知道要教到什么程度,不知要从哪个方向去教,现在看了这本书以后,自己心里就有底了。《评价标准》让我们能准确把握整册书的教学目标以及各部分知识的评价要求和评价标准。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只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精彩有效。一、把握教学目标,让课堂更有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恰当地把握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在《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时,要善于观察和调整我们的教学目标,让目标在操作过程显现它的可测性,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标尺,例如:在计算教学中,《评价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适时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我曾经听过一节“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公开课,那位教师通过情境导入列出算式13-8,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在算法交流过程中,学生依次发言,算法交流完成后,教师组织小结时只是讲到,以后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去计算。这时学生却热闹起来了,一会说喜欢第一种方法,一会又说喜欢第二种方法,有的学生说每种方法都喜欢。而《评价标准》对这节课的目标要求是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和争辩后,再加上在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他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但我们教师要知道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是需要因材施教、才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就在于能够理解并掌握“破十减”、“想加算减”计算的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上述教学中,教师多次强调“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教师以为学生凭借一已之力就能达成优化算法的目的。显然,教师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并不具备“自主选择和优化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经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甚至好学生说的方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或者就是口是心非。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认为应该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让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测性,让我们的教学表现形式更具多样性和实现目标的多渠道性。在课堂中只有把握好教学目标才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随时修正我们目标的前行方向,让我们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二、感受数学的乐趣,让课堂更精彩在《评价标准》这本书中,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都有这样一个目标要求:“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这要求我们可以知道,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满怀兴趣地学习,教学效果才会收效显著。如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如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怎样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就要从以下几点去努力了:(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十分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评价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