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STS教育对生物教学的影响专业:学科教育(生物)学生:张渝佶学号:20122109004STS教育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科学、技术、社会)的简称,以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教育形式,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突出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系统性、交叉性和综合性[1]。其目的是将科学和技术融入于社会中,通过教育的潜移默化,使人类的思维方式更符合客观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STS教育可以视作现代科学教育的一种探索。通过学习了解STS教育,探索其对生物教学的影响,教师学生的培养发展前景。一、STS教育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展开了新技术的革命,新能源、新材料、电视、电脑等新事物,逐渐出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但在这些新事物的生产和使用中,也产生了如能源枯竭、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的日益严峻,而解决这些问题恰恰需要运用到科学和技术。STS研究和STS教育便基于此于上世纪60~70年代渐渐进入人类的研究领域中。据相关资料查询[2],1981年英国教育界出版了一个完全致力于STS教育的供第六学级使用的学校课程——《社会中的科学》,这意味着原适用于大学和工学院的“在一个社会背景中的科学(SISCON)课程”于1981年进入了中学。20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教育协会决定,在学生中扩展社会中的科学技术(SATlS)这个项目,自1986年起编写了供8—14岁、14—16岁和16—19岁学生用的教材。1988年的英国国家理科课程标准指出,理科中不少于15%的评定必须与学科的技术应用跟它们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含义相联系。l996年美国制定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RC,l996)》标准,明确指出了STS教育和STS思想是适合用于科学大纲的,强调了STS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相比较而言,我国的STS教育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当国外STS教育盛行的时候,我国社科界开始派人到国外学习STS(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知识,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介绍STS教学方面的文章。[2]STS教育的目的,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一种活跃的信息,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思维方式等行为,使其能积极参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决策,将其培养成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二、STS教育对我国生物教学的影响STS教育正如前文所提,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目前为止也就二十几年的发展光景。同时,由于我国在过去的教育中常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学生重考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造成“读死书,读书死”现象;老师只重课本知识教,不断向学生填鸭般的灌输知识等。总之,各种原因导致了STS教育在我国的实施在近几年才全面地铺展开来,其表现的形式之一是便是素质教育的提倡。在21世纪的当今,我国教育界的学者们为学生减负减压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努力提倡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过去,高中理科知识总是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划分开而看,可现实却是,各个知识都是像蜘蛛网般紧密结合的。以生物学为例,有的知识——如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化学与生物的知识同时都要运用,有的知识——如计算遗传病概率的问题,则是数学和生物相结合。也正是因为知识的重叠、学科的交叉,才凸显了STS教育的意义,科学不是某个学科,而是一种思维。一种运用不同的方法找出解答问题并且合乎情理的思维。如在《2011年高考生物新大纲》中,我国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对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课时、实验内容、研究性课题、实习等方面做了调整。通过删减增加知识点,调整课时,将生物知识浅显易懂的普及,避免知识的冗余。此外,大纲要求的研究性课题、实习等栏目,也正是提倡了学习与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探索未知的知识。而生物学的实验内容的调整,是促进学生与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新大纲要求教师不仅重视生物学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生物学知识在农林业的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