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端里小学涂琼【内容摘要】:在这段时间的实践和努力下,我作为一名教师也积累一些《品德与生活》教学实际经验。如何实施好这门新课程?如何提高的德育实效?如何让孩子们沿着课程总目标的方向发展?文章中,我从课前探究指导、课堂活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策略。【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开放性《品德与生活》以活动式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利用这个活动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我们在设计活动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怎样组织进行高效的活动呢?这些问题成为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对于新课程的欢欣之余,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些尝试。【课前探究指导策略】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怎样让孩子们“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呢?课前的准备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孩子们可以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活动。这么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我在上《我爱家乡山和水》这课时,在两个班进行了同样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2)班的孩子没有准备充足的关于家乡的材料,课堂上仅靠我的引导显得很单调,很被动。教学效果不好;而(1)班的孩子在课前却搜集到了许多素材,有的带来了家乡的照片,有的带来了图片,有许多老师都没有准备到的东西,这些“小家伙”们却找到了,这节课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让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也感受到课前探究活动关系到整堂课活动的开展,要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值得提醒的是,课前探究活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发的“生成”,“规则”没有先行,教师不给予指导,也不加以掌握,让孩子们开着“无轨电车”,课堂上就很容易出现“散乱”的答案,显得“有形”而“无神”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这样才有利孩子们高效地进行活动。【课堂活动设计策略】《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依靠听讲来学习。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有实地采访调查,快乐的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还有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为老师提供教育的机会。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了。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活动。我在上《我会好好吃》这课时,就做得很好。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老师只对他们说要多吃这个,少吃那个,给他们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一时是不能接受的。而我巧妙设计就在于创设了“小陈自助餐厅”的情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午餐,之后通过课件直观地展示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再一次地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菜谱进行修改,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活动中,学生既玩到,又学到,是“润物细无声”的最佳体现。2、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儿童。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来。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是老师必须认识到的。例如我校老师在上《春天来了》这课时,先利用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日历引导学生找到“立春”,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在哪里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