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济水东园学校孔玉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一、质疑引入1、师:据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长城)而所有登上长城的人都会发出赞叹,下面请看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出示语句,学生读。)2、你预习了课文,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对长城的印象?(学生自由说。)3、是啊,文中赞叹道(出示最后一段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请大家认真读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必须学会设计合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二、品读,感悟奇迹1、远看“万里之长”是奇迹(1)观看长城远景图片师:远看长城,它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时而盘旋时而笔挺,作者用了一个词描写它的这一姿态,是什么?——蜿蜒盘旋(2)体会“一万三千多里”:展示一张长城行径路线图,使学更直观的感受到长城蜿蜒盘旋,横向贯穿全国的气势。举例说明: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1(3)师:这样气势壮美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这样的赞叹:2、近观设计巧妙创奇迹师:让我们走上长城仔细观看它的构造,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1)长城之宽:(出示句子: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和教室的宽度进行对比,体会长城之宽。(2)探究长城的结构:设计巧妙师:在这一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用笔圈画出来。(3)点名画出长城的结构并介绍其作用,师小结:设计巧妙(4)除了这些,在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还想出了许多好方法。看资料。(5)师: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对长城进行的巧妙设计,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看到这些,我们不禁想要赞叹:(出示:这样气魄雄伟,设计巧妙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3、联想劳动人民的血汗筑奇迹(1)师: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学生可能会找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2)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劳动人民的伟大,他们工作的艰辛。(3)默读,思考从哪个词或哪句话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学生读文,交流:一步一步、陡峭、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两三千斤……说说从每个词中想到了什么?从沉重的山石、陡峭的山峰中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步履艰难。从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时代背景中可以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时的艰辛。从数不清、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可以想象到修筑长城的时间之长,克服的困难之多。(4)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场景,思考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引导:一块巨石从山脚下移上来了,它好大啊,看起来估计有()重。走近了,我数不清有多少人在抬着它,可是我能看到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肩膀(),手也(),甚至脚上()。我想让你们慢点儿,因为你们脚下是()的山路,可也想你们快点儿,马上走到山顶,能好好地()。2(6)带着你的想象再次读文。(7)看资料,小结:正是这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才筑成了这万里长城,筑成了这世界上伟大的奇迹!三、赞美奇迹最后,让我们一起登上长城,再次抒发自己对长城的赞美:(出示引导语)站在()的长城上,我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