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平川区共和镇红沟小学唐波【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P53~55《分一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须性;会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会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并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过程与方法: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学习方法。3、情感与态度:培养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和趣味性和价值性。【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分一分(一)”。我认为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中,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本节课作为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得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表示“一半”。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法其实是很多的。在多种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和描述活动过程中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并会认、会读、会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思想应该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操作过程来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我了解到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有了很丰富的分东西的经验,基本上都明确要把东西分得公平,就要“平均分”,“平均分”就代表着每份同样多。但是,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则必须依靠学生感兴趣的直观操作和同学之间交流合作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本节课我准备从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分数的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因此概念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要求学生会读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图片、彩笔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故事激趣。谈话:同学们爱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狐狸分肉”的故事。(两只狗在路上捡到一大块肉,争得不可开交,差点就要打起来。一只狐狸看见了那块鲜肉,就开始转动脑筋,想把肉弄到手。“你们不要为了一块肉而伤了和气嘛!”狐狸和善地劝解说,“要不我帮你们分肉吧,保证你们两个人得到的肉大小相同。”狐狸说。两只狗觉得狐狸的话很有道理,也很公平,于是就答应了。第一次分出来的肉大小不一,狐狸连忙说:“对不起,年纪大了,手容易抖,这样吧……”说着它就在那大块上咬下一大块。一只狗抗议说:“不行,这块又比那块小了!”狐狸看了看说:“这好办!”然后又在多的那块上啃下一大块。狐狸就这样在两只狗的抗议下,左咬一块右咬一块,等它吃饱了肚皮,抹抹嘴巴,把剩下的两块肉递给两只狗。它说:“现在是一样大了,你们应该满意了,举手之劳,你们就不用多谢了,再见!”那两块肉的确大小相等,但是只有拇指般大小了。)(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怎样分才公平”这一一问题提出渗透“平均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2、创设问题情境。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平均分才能分得公平合理,那老师考考大家,两个苹果分给两个人,怎样分才公平?如果只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多少?提问:用什么方法表示“一半”呢?提问:每个人的表示方法不同,但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怎样的表示才能让人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