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细节入手前言:有感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陈翔老师主讲的《雷雨》一课2008年10月,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市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活动,在上海参加挂职培训的日子里,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师大附中陈翔老师主讲的《雷雨》一课以及他关于“从文本细读走向教学内容”的精彩讲座,学习后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对文本细读感受颇深。陈翔老师的《雷雨》这个教学案例,可谓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他打破了传统理解感悟人物思想品质的固有格式,从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写作初衷入手,一点点地靠近文本,走近人物的内心深处,给我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陈老师的课堂上,《雷雨》中的主人翁周朴园不再是一个自私、虚伪、冷酷的一无是处的伪君子,他同样有感情、有爱,在他的身上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的初衷,不是想揭露什么,而是为了表明人活在世上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陈翔老师说得好:我们读名著看到的往往只是浮出来的冰山一角,会读名著的人要善于把藏在冰山下面的东西给挖掘出来,这就是“细读文本”。所以读名著得一遍又一遍地读,甚至用一生去品。一、什么是“文本细读”?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怎样的训练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文本细读呢?“文本细读”首先要“细”,即抓住“文本”的关键,仔细地,认真地阅读。叶圣陶指出“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文论专家南帆也指出“细读文本就是要沉入词语。”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文章的探询,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文本细读”其次是“品”,即在想象、体验之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文本细读”最后就是“悟”,即在细读、品味的过程中悟到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用意。“细读文本”就是为了使我们老师更为准确、科学的解读文本。二、教师为什么要学会解读文本?现在全国上下到处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各地有各地的风格,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的地方提倡“语感教学”,倾向于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有的地方提倡“能力的培养”,倾向于工具性,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但是,我认为,语文教学无论将作出何种选择,作为一线教师,始终不能放弃的信念是:先学会解读文本。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学会解读文本,更是因为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我们才有可能想出办法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我曾经两次主讲过鄂教版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一次是06年9月份市教育局派特级教师桂贤娣到我校来考察我的市学科带头人听我的课,一次是08年9月份黄陂区教研室组织的名特教师展示课活动,时隔两年,上同一节课,对文本的解读我的感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三年前,我是第一次接触鄂教版新教材《大自然的声音》,一番精心准备之后,自我感觉还不错,当时桂老师对我的那节课评价也比较高,但两年之后我再次细读文本的时候,却有了很多新的发现,感觉自己才算真正解读透了文本,真正走进了文本,上起课来也觉得得心应手了不少。举个例子来说吧!同样是第三自然段,“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06年上那节课时,我几乎忽略了这几句,而是直接找到中心句“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进行体会。虽然也很热闹,但学生真正理解了“打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