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佛教与民间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中国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福建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烘托着社会变迁的轨迹。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福建区域是较为典型的。如果说佛教曾经是外来文化,那么,它在福建等中国南方的传播及其一度达到炽点的温度,都与南方长久的民间信仰传统有关。福建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信巫好鬼”的区域,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生存在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协调自己与大自然精灵之间的关系。倘若人类因为无知得罪了神秘的精灵,那么,人生的路途中即会出现磕磕绊绊的现象,这是大自然中的精灵在对人类施以惩罚。因此,人类必须顺从这些精灵,时刻揣摩这些精灵的意志,为他献上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精华,由此产生了民间神灵的崇拜。中国的多神崇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古代的闽越人时时刻刻盯着世界的变化从神迹去揣摩神灵世界的衍变,在林林总总的众神中,他们关注着最活跃的、并且是最能影响人类生活的神灵。那些被认为是最有灵验的神明,一定会得到最多的香火;反之,总会有一些不够灵验的神受到民间的冷落。因此,民间的庙宇总是有接连不断的此兴彼落的现象。人们对神明世界的切入点,随着时代而不断转移佛教在汉晋之际传入中国南方,对于最早接受这一宗教的南方人来说,它带来了一系列法力无边的神明。于是,那些在祈求传统神灵时不能达到自己目的的人们,很快将注意力转向新的神明系列,佛教引起了南方人新的宗教热情,很快成为信仰世界的主导意识。佛教,它是古人对彼岸世界认识的飞越,满足了人们更新信仰世界的要求。可以说,佛教大慈大悲的宗旨重塑了南中国的民间信仰。古代南方神灵的性格,是现实中古人性格的造影。他们象普通人一样好利、好色、好名,他们超越普通人的神力,不是使他们具有超越人性弱点的优势,而只是使他们具有实现人间无法实现愿望的能力。因此,人类在声色货利面前的一切弱点,同样是古代神灵性格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的神灵,不是以其崇高的道德超越人类,而只是以神秘能力带来的权力,以超越人类的实现手段,去满足人类不能实现的贪欲。从今人的观点来看,这类神灵是卑下的。佛教的神明具有南中国古代神明不具备的文化特征。他们慈悲为怀,关注着人间的众生;他们不是要从民间索取什么,而是要拯救人类于现实的苦海。这一崇高的立意,使它超越了民间信仰的众神。因此,它在历史上赢得南国民众一致的倾心,绝对不是偶然的现象。它为南国人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神明世界,将他们引向道德完善的道路。于是,它赢得了民众。中国佛教带来的强大的文化冲击,涤荡着古老的神灵世界。它引起民间信仰诸神性格的重塑,引起祭神礼仪的变革。佛教给福建与古代南方民众带来了“众生平等”与人类高于一切的观念。“众生平等”使人类能够正视传统的图腾崇拜从过去将动物神看得高于一切,发展到穿透动物神的秘密;而佛教将人类当作六道轮回中三善道之一的观念,也使人类树立了对自己的信心。于是,古代闽人不再畏惧动物神的威力,他们逐渐从图腾信仰中走出来,过渡到人格神崇拜。佛教还为古人树立了道德标尺,成为衡量民间信仰诸神的标准。于是,在古代福建与东南的神灵世界中,有了善神与恶神之分。善神,为人类造福;恶神,毁灭人类的生活。善神,不再孜孜于向人类索取献祭,不再计较人类对神明贡献的多寡,它只要求人类对神的敬意,并从自己道德完善的过程中,体现对神明的信仰。它的崇高、它的完美,衬托着民间神灵的缺陷。于是,信佛的人们再也无法忍受民间神祗的粗陋,一场神灵世界的改造运动开始了。我们看到,在福建民间很有影响的五通神,在民间传说里也成为佛教的信徒他们虔诚地听高僧讲经,逐步完成了性格的转化。如果说古代的五通神是戾气最重的煞神之一,改造后的五通,大都以五个老人的形象出现,他们不再是侵犯人类的恶神,而成为佛教的护法力量。又如福州永福县(今永泰县)的猴精,它以瘟疫惩罚得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