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2日,我参加了“2012年长三角地区语文教育论坛·小学教学专场”。12月3日至12日又在江苏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国培学习。两次活动的共同主题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下面我将华东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吴忠豪教授、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等人的观点予以整理,作以汇报。1.问题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存在教学内容僵化和随意性过大两种现象,“我就是这么教”“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我的课堂我做主”,还有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等。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阅读教学中。问题主要来源于备课,备课应备教材和学生,但现在很多老师只看教参、教案,不研读文本,不备学生,只考虑教,没有学生的学,即使考虑也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生成。2.如何备课?首先要心中有目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定位在运用上。语文不是以读懂文章为目的,而是要以学习别人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文章内容为目的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关注语言形式,通过教师研发教材,创设多途径的听说读写实践来发展语言、规范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表达能力。运用是根,运用是本,运用是终极目标。其次,备教材。要考虑文章体式(从文体的角度来读文章)、作者思路、编者意图(编者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想干什么?),教师备课要独立阅读教材。要抓住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点,确定教学目标,即学习本篇课文的终极目标。备教材要依据文本的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第三,备学生。要做好学情分析,学生年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智商、情商等应加以了解。要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状况,找出学生读这篇课文不能理解的地方,从学生的角度来研读课文,学生不喜欢、学生读不懂、学生读不好的是哪些地方。同样写作、口语交际的备课也是这样。教学就是要使他们不喜欢的转变为喜欢、变不懂为懂、困难的地方转变为不困难,教他们以前不具有的东西。通过这种学情分析来确定好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如何了解学情呢?可通过检查预习情况、经验判断、用学案、问卷调查等途径来了解。我想,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考虑课文的识写、朗读等基本层面、主要内容及情感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语言的表达与运用。缘学情定起点,依体式定终点。一节课可通过两三个中间环节实现由起点到教学终极目标的飞跃。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展开,设计内容较多不再展开讲,有兴趣可解将以看看。下面讲讲针对我校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讲几点:一、课堂教学要突出“真教”和教“真语文”。转变观念,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利用课堂时间强化听说读写训练,强化语言的运用表达。杜绝课堂的“满堂灌”、“一言堂”,多留点时间给学生阅读与实践,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重视朗读训练指导,加强背诵积累。减少机械抄写,多听写、默写,争取把字写美观;从三年级开始用钢笔完成作业。建议一年级下学期课课有造句训练、二年级上学期每周有简单写话训练、二年级下学期每周要写周记和完成课本上的写话训练,以实现写作教学的梯度化;中高年级要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合理设计练笔,强化语言的运用表达。各类练习应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获得应有的训练,不能老师抄答案、学生机械抄写。二、重视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人手一册的《同步阅读》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低年级可引导学生读故事,开展讲故事活动;中高年级可做一些读书笔记,如摘抄精彩句段等。三、建议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如一年级《百家姓》、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四五年级《千家诗》、六年级《论语》等。并开展诵读展示会。可由班干部、小助手在老师未到前进行领读。四、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高教学成绩的最大空间就是后进生的转化,区教体局不承认35以下成绩不算入班级总成绩的规定,除个别因生理原因不具备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有医学鉴定)外一律不能放弃,尽量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