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教学反思《年、月、日》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学生尽管不是妙语连珠,知识面也不是很广,但还是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而且,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是都为他们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首先安排让学生观察年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年历中发现各月的天数。从而探索出大月、小月、二月以及平、闰年。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让学生在层层质疑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课的开始设疑:有一个小学生已经12岁了,可是她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最后疑问顺利解决。在教学平年、闰年时,学生通过平闰年的排列顺序,找出4年一闰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了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的问题。要求其它年是什么年?当学生感觉运用刚才的规律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再让学生判断2100年是什么年?学生很自然的会以为是闰年,这时介绍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使学生明确整百的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三、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在教学中,我没有用权威性的说教,而是通过学生活动中所产生的教学资源,逐渐推进教学进程。比如:从学生畅谈自己对年、月、日的已有经验,继而观察年历片进行验证,再发表自己在观察、思考后的所得,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不愿下课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不足之处:1、一些课堂生成没有很好的利用。例如:在记大小月的方法时有学生提出7、8两月是大月。如果当时能提出:像这样连着的大月还有吗?让学生知道时间是连续的。,2、不能很好的适时调节教学行为,捕捉课堂信息。使课堂教学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教学中没能很好的利用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教育,如加入“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以此进行感恩教育就更好了。《认识年月日》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比较多。怎样有条理地教学这么多新的知识点呢?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呢?由于刚接触这样的教学内容,心里没什么底,我有些犯愁。因而,我向师傅取经学习《年月日》的教学方法以及大致的教学流程。我细心地备课,认真地记教案上的每一句话。看到师傅上同样的这节课很轻松、很顺利,课堂上也没出现什么大的争议,我稍稍有些安慰,原来这节课就是这样上的啊。于是,我继续自己的备课,等待周三的研究课……说实话,因为知道校长要听课,我已经紧张好几天了,周三早上仍紧张着。一节课下来,还好,过程基本上就这样了,感觉学生也挺有收获的。但也总有感觉,这样的课堂好象还缺点什么?是花样?我起初这样认为。直到集体评课,我才真正领会到自己的课堂,是缺少的是什么。花样只是形式,教学的手段,平时的教学可能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搞花样,真正缺少的是一种活力——课堂的生命力。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