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全过程写作的意识可采用哪些教学策略?答:(一)教师层面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对有些教师的传统的作文观念形成有效的影响,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较浅显,只重视基础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而是对学生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过多地干涉。文字训练模式单调,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在作文课上,教师没有给学生以充分自由讨论、表达的时间,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精分析细讲解,这种教学模式难以使学生自由表达,并导致学生的兴奋点与教师教学作文的侧重点不在同一个方向。在针对句子和篇章的讲解练习时,教师忽视了作文题材特有的真情实感,而仅仅要求学生对句子的语法、材料的安排、文章的中心等进行考虑,这种忽视学生所表达的喜、怒、哀、乐,而只重视写作技巧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享受到畅所欲言的乐趣。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影响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的一大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有些教师对于作文的评语完全采用“公式化”,如“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描写细腻……”等泛泛的语言。而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需要的是教师的认真批改,从而使学生从评语中受益,得到启迪和帮助。还有一些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耐心积累材料,专心练习写作,也难以从实质上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提升。虽然新课标普遍把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作为教学的主旨,然而一些中学作文课堂上还是充斥着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的作文教学模式,这对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是一种挫伤。一些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作文分数,让学生阅读、背诵和抄录范文以通过语文,滋长了学生弄虚作假的风气。(二)学生层面大师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实际的生活体验才是作文的源泉。可是一些学生不注意观察积累,因此缺乏生活体验,无法下笔行文。“一切写作活动都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的过程”。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温室长大,没有了夏天下河洗澡的乐趣,没有了冬天打雪仗的经历,没有了感受邻居关心的体验,而这些又恰恰是喜怒哀乐最鲜活的体验。既然脑袋空空如也,他们只能胡拼乱凑,苦思冥想,瞎弄一篇应付了之。因此,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已经迫在眉睫。造成以上现状的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来自于传统教育观念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而现今教学方式不够完善,也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多年来形成的比较僵化的作文评价机制,以及当前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没有时间去阅读和品鉴优秀文学作品,没能形成良好的写作技能,不会发现和观察,都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1、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其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兴趣是学生作文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最积极的心理要素,是写作思维能力提高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在作文课上通过激发习作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写”转换为“我要写”,对每次作文课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当学生把习作当作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的时候,就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使写作能力持续提升。2、将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应该把作文与日常生活统一起来,使狭隘的封闭式的作文得到极大的拓展,使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开放性的大作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观察是获取作文材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力手段;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有了积累,便有了感悟,真正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在生活的积累中丰富素材、充实作文内容。3、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叶圣陶有言:“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想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在丰富的阅读中,中学生可以体会怎样准确对语言进行运用,使学生在习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问题得到完满解决。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