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帝怎样审判》有感读书笔记——《上帝之城》奥古斯丁关键词:上帝之城、地上之城摘要。《上帝之城》全书共有22卷、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11卷至22卷。较为系统地汲吸历史观。具体说来,第十一卷至第十四卷阐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第十五至第十八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十九至第二十二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结局。一、作者简介奥古斯丁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的北非塔加斯特,今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区。他的父亲地位很高但财产不多,为人粗鄙,临死才皈依基督教。他是那种小时候聪明得过分结果走上邪道的人物,老爸死了以后没人管,他母亲却是一位虔诚而高尚的基督徒。她对奥古斯丁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他是白人。如果知道他是由北非出生的努米迪亚(族名)的黑人的话,很多人会感到惊讶的。正确地说,考古学证明他的脸是黑褐色。基督教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神学家——不仅在著述上,在思想的深度上,竟然是黑人,是值得惊讶的。实际上形成初期西欧神学(与东方教会神学区别的西方教会神学)的拉丁神学教父们大部分都是北非出身的黑人。二、写作背景基督教在公元四世纪被定为罗马的国教之后,罗马城就被涂上了神圣的色彩,被认为是救治人类的分裂和堕落的工具。公元410年蛮族入侵洗劫了罗马,这一事件打破了二元关系的稳定。异教徒认为罗马遭劫是因为他们的信仰被弃,诸神对罗马施于的惩罚;基督徒觉得他们的信仰已在罗马兴旺,并成为了官方信仰,上帝应该会特别喜欢和保护这座城市才是。作为主教的奥古斯丁早就感觉到公教信仰的危机,公教信仰不但受到异教徒的仇视,很多基督徒的信仰也并不纯粹,公教信仰存第1页共5页在着严重的精神危机。罗马遭劫这一历史事件要求奥古斯丁必须再度思考关于圣俗关系的问题,重新评价罗马的历史地位,《上帝之城》由此诞生。《上帝之城》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上帝之城”的说法源于《圣经》,是一个真实存在上帝的国度。本书写作的背景是在罗马论陷以后,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于是,奥氏写作本书批驳了异教徒对基督教责难,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告诉世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并对上帝的创造和人类的起源、发展、结局进行了阐述,歌颂上帝的伟大创造与救赎计划。书中对美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上帝的创造和救赎上,并对基督徒信仰中的“美”时行了论述。比如,在对殉道者的称赞上是通过美学的思辨来论证美在信仰中意义。奥古斯丁对希腊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对奥古斯丁解决思想问题起了重要作用。在美学思想上奥古斯丁常常依照柏拉图的观点来解释美的基础。因此,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上帝之城》中多次看到作者用柏拉图的思想做为依据来支持其观点。虽然,奥古斯丁在哲学观点上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但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奥古斯丁找到了美的根源。因为柏拉图没有彻底处理什么是美的问题。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奥古斯丁在美学方面虽然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但却超越了柏拉图。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都来自于上帝,上帝是美的根源。并且通过一角度作为审美的标准,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美进行评述,为加强与捍卫基督教的教义,捍卫教会本身做出杰出的贡献。三、《上帝之城》与双城论1.《上帝之城》《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关于国家,社会和历史学说的集中体现。《上帝之城》写于412年—426年。当时一个重要的事件是410年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而那时基督教刚刚被承认为合法,在帝国广泛的传播。在当时的背景下罗马人陷入了空前的恐惧,基督徒们在对生活绝望的同时开始对自己的信仰进行怀疑;异教徒则借此机会攻击基督教,认为罗马的毁灭正是由于允许基督教信仰传播的结果。可以说整个教会又处于十万的危机之中。因此奥古斯丁必须要站出来为信仰辩护,通过《上帝之城》奥古斯丁一方面为基督教信仰辩护,回应各个方面的第2页共5页指责,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阐述的了自己的神学世界观。不过,《上帝之城》的主要思想,在此之前已有萌发。甚至可以说,即使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