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选自新世纪人教版教材《物理》八年级第二章,是初中新课程光学很重要的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平面镜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用竖立的玻璃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体会猜想,动手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物理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一)、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3.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题。难点:1.虚像的概念。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四、教学准备: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竖立的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8K白纸一张、16K的白纸一张。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展现猴子捞月亮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问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学生不必要马上回答此问题。引出课题__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新课学习(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探究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中间画一道竖线和一道横线,把竖立玻璃板放在横线上,竖立在白纸上。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2注:实验像找到时,让学生拿光屏,看像是否能呈现在光屏上.2.学生分组实验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成像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象.注:此图解释虚象的原因.得出虚象不能用光屏呈接.(二)平面镜成像原理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也像大小的关系物体与像的连线也平面镜的关系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3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