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情境中学会交际VIP免费

在情境中学会交际_第1页
1/8
在情境中学会交际_第2页
2/8
在情境中学会交际_第3页
3/8
在情境中学会交际《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双向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这是指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流实践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动态过程。所以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就是口语交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小学生交际目的要求的模糊性以及知识面和语言积累有限等原因,致使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兴趣不高或者常常出现混乱、欠深度、卡壳等现象。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双向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一、创设情境——明确交际目标,获得交际信息1、在情境中明确目标和要求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以往,我们在教学中都习惯了一开始就枯燥地向学生出示几条目标或要求。这样,学生就会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只是为完成这些目标而去被动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明确目标这一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感悟出交际的目标。如今天的《小兔运南瓜》一课,钟老师以“猜声音”的游戏导入,让学生在游戏后的议和说中“懂得说话要完整清楚,声音响亮、仪态大方”。又如,《有趣的游戏》教学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把学生带到户外再现游戏的情境,让他们在“贴鼻子”、“丢手绢”等真实的游戏情境中感受游戏的乐趣,同时也明白了本课的交际目标和内容。学生的交际有了方向,交流起来就不会盲目和随意了。2、在情境中获得交际信息创设情境是为了有效地引领学生贴近生活、再现生活,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前面例举的游戏导入法外,还有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师生表演,创设情境;利用课件,创始情境;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利用图画,创设情境等方法。(1)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如《小兔运南瓜》一课,钟老师在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时,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小兔搔脑袋这个动作,我们什么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搔脑袋呢?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很容易就判断出小兔心里很着急,为接下来的动脑想办法作了很好的铺垫,这就是运用了联系生活,再现情境的方法。还有《春天在哪里》一课,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那和寒假的时候比一比,春天来了,我们有了什么变化?身边的环境有了什么变化?”“不用穿棉袄了。”“脸不冷了。”“树上又长叶子了。”“我看见花了。”等等,学生也由此知道了春天无处不在,为下文的继续寻找春天埋下了伏笔。又如《该怎么办》一课,我会问学生:“你们平时帮助过别人吗?别人是怎么感谢或回报你的?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你遇到过什么为难的事情吗?”学生们回想、讲述自己的经历,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2)师生表演,创设情境这是在口语交际中较常用的方法。如一年级下册的《我该怎么办》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合作表演,学生饰演一个想洗碗的孩子,对老师说:“妈妈,让我来洗碗吧。”老师则扮演一个怕孩子打烂碗的家长,以各种理由劝阻孩子洗碗:“不行,你会打烂碗的。”“我小心一点就行啦。”“不行,你洗不干净。”“那我洗久一点嘛”“不行,碗妈妈会洗,你专心读书就行了。”“那我长大后什么都不会怎么办呢?”……就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迎难而答,拾级而上,达到有深度的交际。而其余学生在观看时会随着老师和同学表演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再加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也纷纷投入交际,“如果妈妈说碰得冷水多会感冒怎么办呢?”“妈妈说电饭锅有电不让我碰怎么办呢?”“奶奶说拖地会弄湿鞋子怎么办呢?”……围绕着这些问题,学生们在台下与同桌合作交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又如《小兔运南瓜》一课中,我也曾与学生互换角色表演,我蹲下来演小兔子,学生站着演小兔妈妈,学生对“老师变小了”这一幕都非常感兴趣,尤其当我说:“妈妈,我想办法把南瓜运回来了。您不夸夸我吗?”学生听后想了想,说:“你真棒!”然后像妈妈一样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时班上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生生互动交际时更是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还有上册的《该怎么办》也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在情境中学会交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