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几点看法新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变化比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有哪些变化?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今年初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与2003年5月颁布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相比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明确指出了在初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实验稿中对在实践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表述。修订稿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明确指出了在初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的表述更为科学实验稿中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表述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这一表述太过宽泛,没有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修订稿将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表述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门综合课程。”这一表述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比实验稿的表述更科学。三、对思想品德课程特性的具体表述更为科学修订稿仍然认为思想品德课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但对这四个特性的具体表述作了修改。比如,在“思想性”中,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五爱”公德教育。在“人文性”中,强调要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性”中,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综合性”中,强调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的掌握融为一体。四、对课程基本理念作了修改修订稿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按本课程的核心、基础和教学观三个方面依次对原有基本理念的顺序作了调整。同时,对个别的表述也进行了修改。如,在修订后的第一条基本理念中,将实验稿中原来比较抽象的表述修改为:“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样修改后,就使得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更加具体和明确。五、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修订稿将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块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比“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包括的内容更为宽泛它既可以包括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又可以包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因此这样修改对于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更有指导性。此外,修订稿将实验稿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部分的表述作了较大修改,着重指出,初中学生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并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六、对课程目标进行了修改实验稿将“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两个部分。修订稿的“课程目标”部分,并没有将其内容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两个部分,而是在第一自然段中简要指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目标,然后分别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