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积累:1、后人对《出师表》的评价。①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②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2、跟诸葛亮有关的故事。A、三顾茅庐B、舌战群儒C、三气周瑜D、草船借箭E、挥泪斩马谡三顾:三顾茅庐六出:六出祁山东和:东和东吴收二川:收东川西川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阵图出师表制作:灵宝市二中石晓红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翻译1-4段。•3、背诵1-4段。诸葛亮(181─234),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代表作是《出师表》。文学常识:表: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给君主上的奏章。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崩殂()疲弊()陛下()恢弘()妄自菲()薄()以塞()驽钝()陟()罚臧()否()裨()补阙()漏cúbìbìhóngfěisènúzhìzāngbìquēpǐBó读熟郭攸()之费祎()行()阵和睦长()史猥()自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yōuyīhángzhǎngwěisùjiùzōuwèizhēnzhuó攘()除rǎng二、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翻译1-4段•译法口诀:•文言翻译有诀窍,•单音组词名称留,•调换语序译通顺,•适当增减译得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实在,这里是“时”的意思。特别厚待。过分地看轻自己。发语词,大概是向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公平严明的治理。显示尽忠做好事的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古时自称,我。更多的益处、成效。因此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通晓,精通。队伍,指军队。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的原因”疏远痛心遗憾。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第一段分析危急存亡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不利追殊遇报陛下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有利诚宜……不宜……(正反)(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第二段分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赏罚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第三、四、五段关系宫中之事营中之事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先帝简拔之臣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荐贤臣亲贤臣,远小人先汉兴隆亲小人,远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