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0月9日上午在北京开始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关系着整个国家发展稳定的全局。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是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新形势孕育着新希望新发展。但同时应清醒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意义更加重大、时间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三十年前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三十年一个轮回,现在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又回到了农村。自古以来,中国以农业立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村安定,则社会安定;农民富裕,则国家富裕。但当前,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远远落后城市的改革和发展,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也可以说,30年来以“联产承包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可以解决中国农民的生存问题,却无法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已经碰到了瓶颈。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瓶颈存在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土地制度问题,按照现行的“联产承包制”,农村土地归国有,而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不拥有土地产权,也是说,土地不能成为农民手中可以流转的资产和生产要素;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第1页共2页制,即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中心的体制,而解决户籍制度难题,真正的障碍并不在户籍制度本身,是户籍制度所依附的福利制度,也是说,农民不享有与“城里人”同等的劳动保险、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前段时间,重庆、天津等地实施了关于“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政府,为了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局面和农民对土地利益的渴望,重庆、天津对试点地区的农村土地进行了流转。至少,我觉得土地的流转带来的是人的流转。试想,土地不能流转,农民与土地被动地捆绑在一起,会是什么样。拿我身边同事她们家来说,父母不愿进城生活,原因很多,但有一条,那就是,一旦他们进了城,家里的土地、房屋就无人看管,但土地归集体所有,卖不能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就将人与田地捆绑在一起,变成土地的奴隶。或许,这只是千万个农村家庭的一列。但无数的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存在,也与这种土地所有制密切相关。这些妇女儿童不敢、不能跟着丈夫父亲进城,很大一个原因,是农村有他们赖以生存的田地等资源,他们不能一走了之,要守着这些财产,不守着就可能变成无根的浮萍。走不能走,留又留得十分可怜。另一面,由于户籍等一系列的门槛,他们也不能顺利变成“城里人”,制度的割裂导致人的割裂,社会的分裂。农民的权利从哪里来。从政治里来,从制度安排里来,如果农民在政治里没有话语权,在制度安排上没有话语权,农村改革深化后,农民得到的那点的利益,也会在此后被人用种种办法拿走。所以我觉得,农村改革改与不改是不必争议的,肯定要改,但是在改之前,在出台具体政策以前,先要让农民把话讲出来,问问农民愿意怎么改。虽然我个人认为三中全会的农村改革力度还可以进一步,但毕竟改革触动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个涉及中国发展前景的根本问题。而在改革形势日益复杂、各方利益矛盾日益尖锐的当下,稳妥渐进的政策将可能最终使中国广大农民受益。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