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周恩来自述》有感VIP免费

读《周恩来自述》有感_第1页
1/3
读《周恩来自述》有感_第2页
2/3
读《周恩来自述》有感_第3页
3/3
读《周恩来自述》有感这是一本首次以自述的形式出版的关于周恩来的书。通读全书,周总理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五四运动时期的被捕与抗争、赴欧勤工俭学时的意气风发,共产国际面见斯大林的曲折经历,他用亲切的口吻自述了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经历,以及“文化大革命”动乱岁月中的艰难处境。他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使我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鲜为人知的事件,令人思索。读完全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某一鲜为人知的事件,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周恩来是一个时刻有着充沛的精力,有着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做事务实的人。他有着一切优秀的品质,他是伟大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想说的是,周恩来已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他这一生中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党和人民,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利益。周恩来自己说过,从西安事变到1946年的国共和谈这十年,他是谈判谈老了。在与国民党谈判的十年的曲折历程中,国民党的“反共”思想没有丝毫的改变,每一次谈判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可以说是一个“卑鄙的小人”。在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不懂为什么当时共产党明知道所有谈判都不会有结果,还非要跟国民党谈判,一次又一次被它伤害。到最后,我终于明白了,当时内患外忧的环境,只有与国民党合作才是上策。其次,共产党的力量不足与国民党对抗,就算处于被动地位也得妥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全国人民了解共产党是一个民主和爱和平的政党,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十年谈判,周恩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收录在本书中的周恩来1939年1月第1页共3页给蒋介石的信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蒋介石当时想溶共,他提出来,国共合作,他是最高领袖,国民党听他的,共产党也要听他的;共产党到国民党中来,成为一个共产派。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蒋介石在抗战时期搞两手,一手是武装磨擦,一手是“溶共”。在对付蒋介石的两手中,周恩来用他的政治智慧和谈判智慧,在两党的谈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为了党和国家,用十年时间换取暂时的和平和稳定。可以想象,他穿插于两党之间,疲惫的身躯依然带着坚定的信念,为着国家的前途奔波着。每一次的想象,我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文革中,周恩来的处境非常艰难。有一事件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访问阿尔巴尼亚归来的一个红卫兵代表团在机场受到周恩来和陈伯达的迎接。然而,负责具体安排的礼宾官员李连庆没有通知陈伯达飞机改在另一机场降落,只通知了周恩来。周抵达机场后问:伯达同志在哪。李回答说,他忘记把更换机场的事告诉陈伯达了。这一严重的疏忽肯定会让文革小组的人用来发对周总理,因为他们一直都在试图找周总理的岔子,这回他们会指控他蓄意破坏。在这关键时刻,足智多谋的周总理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解决办法,他告知连庆同志,为了节省领导人的宝贵时间,从现在其,只有出访代表团收到官方的送行。归国代表团(包括这一次)的迎接规格就降低一些。请将此情况通知伯达同志。就这样,周总理用他的政治智慧化险为夷。文革中,周恩来暗中保护了很多同志,如批斗陈毅同志时,每次他都必到。为了保陈毅,怕出意外。有一次批斗陈毅,事先商量好,不准提“打倒陈毅”,会议一开,“打倒陈毅”的大幅标语从三楼挂下来了,这时候,周恩来愤怒地站起来,停止了会议。文革中,很多事情非常敏感,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批判的深渊。很多同志诚惶诚恐,身不由己,而少数同志像陈毅那样拍案而起,这都是不明智的。周恩来以大局为重,他只能是采取迂回的,软的办法来解决事情,暗中保护了大批的干部和知识份子。他是保护人的,如果当时没有他,中国就很危险了。他不顾及保全个人的名声,而是考虑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他不是为了一己...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周恩来自述》有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