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榆林市第七小学马胜利一、教学内容分析: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6-47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二、学生情况分析: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以及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对长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课的前几节,学生学习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的认识,为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打下了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并不陌生。但对长方体的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并不清晰,大多数学生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不一样,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外学习中老师给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调查中,有一部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时,认为与长方体的棱、面有关,在计算棱长、表面积和体积中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解答,会解答的学生在单位名称写的不准确中也能看出对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还是不清楚。针对本班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体积公式,所以本接课重在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方面,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形成清晰的概念,感受长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和由来,学到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经历猜想----验证----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等方法学习数学。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思考问题;小组学习时小组长组织能力较强,分工明确,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验证”过程,形成发现、创新的过程。从而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动手实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四、教学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体会长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的需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提出猜想,确定研究的方向。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探究,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唤起生活经验和旧知课件出示:1、动画片《熊出没》主角熊大、熊二、光头强,谁大谁小呢?为什么?(雄大熊二所占空间大,体积就大)2、学生集体回答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常用单位。3、看一看体积是多少?为什么?(课件出示)体积1立方厘米小方块逐一增加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指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所以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动画演示)4、一本书可以看出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吗?(不能)我们今天就寻找一种适用于各种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5、看到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与什么有关;怎么算;与正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意图:导入新课用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新课,体会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课件出示体积大小不同的事物,直观形象的看出体积有大有小。]二、探索新知1、观察发现一本书是什么形状?再加一本用不...